厚爱作者扶植杏坛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多年来,我与《广东教育》一直保持着密切而良好的关系。在此,就聊聊我与《广东教育》的关系,谨以此纪念《广东教育》创刊60周年。
在华南师大任教以来,我已记不清向多少份报刊投过稿了。在我投厚爱作者扶植杏坛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多年来,我与《广东教育》一直保持着密切而良好的关系。在此,就聊聊我与《广东教育》的关系,谨以此纪念《广东教育》创刊60周年。
在华南师大任教以来,我已记不清向多少份报刊投过稿了。在我投递过稿件的报刊中,《广东教育》是我投稿最多的刊物。自2002年以来,我每年都会向《广东教育》投搞。她之所以会成为我投稿不辍的刊物,是由于以下原因:
一是因为一次终身难忘的际会。2002年,我的《让学生敢说、愿说、会说》一文(以下简称《说》文)在该刊发表后,此文的责任编辑打电话告诉我,他们杂志社的王副总编要来我家拜访我。接到此电话的第二天,王副总编真的来我家了。几句寒暄过后,王副总编便径直夸奖我的《说》文写得好,并具体列举了此文的几个精彩之处。说实在的,我的《说》文不是没有瑕疵的,但能听到王副总编的当面夸赞,我感到十分高兴和欣慰。临走时,王副总编对我说:“希望吴老师以后多支持《广东教育》,多向《广东教育》投稿。”听了此话,我十分感动,倍受鼓舞。这是我平生第一次、也是到目前为止仅有的一次一份核心刊物的杂志总编登门向我约稿。王副总编的这份盛情邀约,十多年来一直激励着我。它成了我努力从事教育科研和教育写作及向《广东教育》积极投稿的宝贵精神动力。
二是因为《广东教育》不擅自改动作者的稿件。可以说,几乎每个有过投稿经历的作者,当得知自己的文章已通过报社或杂志社编辑部的终审时,都会很高兴;但如果此时报刊编辑告知作者,文章要能发表还须对稿件内容作一定的增删时,又都会感到很麻烦,即使最后按照编辑的要求作了增删,那也是很不情愿的;而当收到文章发表的样刊后,发现报刊社未经作者同意就删减了文章的内容时,作者会有一种莫名的惆怅和无奈。十几年来,令我最感舒心的是我投给《广东教育》的文章,一经被录用,无一是需再作增删的,编辑也从未擅自删减我文章的内容。我认为,这不是因为我的文章写得有多好,而是因为编辑高度尊重作者,让作者畅所欲言罢了,编辑是通过这种方式鼓励我。
三是因为我与责任编辑有着良好的友谊。每当我向《广东教育》投稿时,会将文章发至潘孟良编辑的电子邮箱,这时都能收到这样的自动回复:“您的稿件已收到,我将认真处理。”见到这样的回复,你能不倍感亲切、温暖、踏实吗?不像有的刊物那样,它是否收到作者的稿件,没有任何音讯,投出去的文章就犹如石沉大海。经与潘编辑多年的交往,我发现,他很敬业,工作认真负责。现在,无论是在电话里还是见面交谈时,我们已是无话不谈的好朋友了。我与他之间的深厚友谊成了我与《广东教育》杂志保持紧密联系的良好基础。
我既是广东教育杂志的积极撰稿者,又是其热心读者。在华南师大,我长期担任教育学、教育学原理、基础教育改革专题等课程的教学。
厚爱作者 扶植杏坛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