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
课外古诗词诵读
峨眉山月歌
李白(唐代)
作品名称:峨眉山月歌
创作年代:唐代
作者:李白
作品体裁:七言绝句
作品概况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李白是盛唐诗坛的代表人物,是我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又一个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人称“诗仙”。
作者介绍:
背景:
这首诗是李白年轻时离开蜀地时的作品,意境明朗,语言浅近,音韵流畅。
《峨眉山月歌》是李白最早的一首写月诗。这首诗写于他出蜀远游,向三峡进发的途中,他怀着“遍谒(yè)诸侯,海县清一”的政治抱负和生活理想,扬帆东下,辞亲远游。然而这个青少年生活过的山清水秀的蜀地,又使他踌躇满志的胸中萦绕着留恋的情绪。
峨眉山月歌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青溪向三峡,
思君不见下渝州。
表时间的词语有:
“半轮”、“秋月”、“夜”
表地点的词语有:
“峨眉山”、“平羌江”、“青溪”、“三峡”、“渝州”
(1)峨眉山:在今四川峨眉山市西南。
半轮秋:半圆的秋月,即上弦月或下弦月。
(2)影:月光。
平羌:江名,即今青衣江,在峨眉山东北。
(3)夜:夜间。
发:出发。
清溪:指清溪驿,在四川峨眉山附近。
三峡:指长江瞿塘峡、巫峡、西陵峡,今在四川、湖北两省的交界处。
(4)君:指住在峨眉山的友人。指作者的家人,朋友。
下:顺流而下。
渝州:今重庆一带。〞
注释
1秋高气爽,峨眉山半轮明月高高地挂在山头,特别明朗。
2月影映入江水又伴随着我顺流而下。
3诗人连夜从清溪驿出发进入岷江,向三峡驶去。
4诗人思念友人却又看不到,只能怀着依依惜别的情思,顺江驶向渝州。
诗歌大意
这样精巧的点出行程,既有“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豪迈,也有思乡的情怀。
这首诗连用五个地名“峨眉山—平羌江—清溪—渝州—三峡”有何作用?
《峨眉山月歌》借哪两个景色写尽对故乡故人的眷恋的?运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
诗人借“月半轮”和“江水流”两个意象来传送眷恋之情,这样寓情于景,使情景交融。另外,诗歌意境清朗秀美,风致自然天成,语言浅近,音韵流畅,写尽对故乡故人的眷恋。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课后古诗词(2016新版)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