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热合剂灌肠治疗小儿发热62例临床观察.doc退热合剂灌肠治疗小儿发热62例临床观察
【摘要】目的观察自拟退热合剂治疗小儿外感发热的疗效。方法将患儿分为治疗组62例,对照组64例。对照组口服对乙酰氨基酚,治疗组给予退热合剂灌肠。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87%。结论退热合剂灌肠治疗小儿发热有明显疗效。
【关键词】退热合剂;小儿发热;中药灌肠
中药灌肠疗法属中医内病外治方法之一。早在东汉末年,张仲景所著《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中记载“大猪胆汁一枚,泻汁,和少许法醋,以灌谷道内,如一食顷,当大便出宿食恶物,甚效。”[1]开创了中药肠道给药的先河。中药灌肠退热在儿科的应用,其副作用小,并解决了小儿吃药难,打针不配合的难题。退热合剂是我科根据中医理论,结合临床经验拟定的经验方,我科用退热合剂在2009年3月—2010年2月期间灌肠治疗小儿发热共62例,获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本资料共126例,为我科的门诊、急诊病例,随机分为治疗组62例,男36例,女26例;对照组64例,男30例,女34例,年龄1~5岁。
诊断标准发热的中医诊断标准, 参考 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2]。中医辨证标准:发热,或微恶风、鼻塞、流浊涕、咳嗽、咽肿痛、口渴、唇干,小便黄或大便干,舌红苔黄,脉浮或数或指纹紫。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药新药治疗小儿外感发热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3]制定。
疗效判定用药48h退热无反复为有效,用药48h体温降低为显效,用药48h体温未降为无效。
治疗方法两组均在抗菌、抗病毒及对症支持治疗基础上用药48h后,分别观察两组患儿退热情况及临床症状。治疗组:℃以上,予退热合剂灌肠给药,处方:生石膏(先煎)30g,金银花10g,连翘10g,板蓝根10g,大青叶10g, 淡子芩5g,浓煎2次,每次100ml,混合备用,药液温度控制在30℃以下,根据小儿年龄调整给药剂量。具体方法:患儿左侧卧位,过高热者可用冷药液灌肠,灌肠时药液缓慢灌入,肛管拔去后用纱布按住肛门片刻,以免药液流出,尽量使中药在肠道内保持1h以上。对照组: ℃以上时按说明书口服对乙酰氨基酚。
2 治疗结果
见表1。表1 两组间退热疗效观察(例)
3 典型病例
患儿,男,16个月,因发热2天来诊,体温最高40℃,鼻塞,流浊涕,面红唇干,口渴,纳差,大便2天未解,小便短黄,查体:精神萎,扁桃体
Ⅱ°肿大,见分泌物,两肺呼吸音粗,舌红,苔黄,指纹紫,血白细胞18×109/L,N 76%,CRP 27mg/L,给予青霉素等抗感染对症输液治疗 2天,高热持续不退,咳嗽,体温维持在39℃以上,查体仍见扁桃体Ⅱ°肿大,有分泌物,两肺呼吸音粗,复查血
退热合剂灌肠治疗小儿发热62例临床观察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