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的篇章结构
1、先景后情、先情后景、以景结情。2、重章叠句、伏笔铺垫、照应、抑扬。3、卒章显志、以小见大、对比。返回
结构技巧
首尾照应过渡
开门见山铺垫
层层深入伏笔
先总后分照应等
先景后情
卒章显志
其中心是景(事、物)情(或主旨)的关系
古诗词形象与情感的关系
先景(事)后情(大多如此)
以景结情
先情后景
按景情的顺序
1、先景后情
村行宋王禹偁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
景
情
诗歌多先写景造境,而后再在此基础上抒怀。
尾联陡转,以“惆怅”引出思乡归隐之意。
李煜《望江南》“多少恨,昨夜梦魂中。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
2、先情后景
下笔即写情,对诗歌而言,有点类似开门见山。
3、以景结情
诗歌在议论或抒情的过程中,戛然而止,转为写景,以景代情作结,使得诗歌“此时无情胜有情”,言尽而意犹未尽。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缭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王昌龄《从军行》
诗歌的前三句均是就乐声抒情,说到“边愁”用了“听不尽”三字,那末结句如何以有限的七字尽此“不尽”之情呢?
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王勃《山中》
最后两句写山上望见实景,映衬一二句之情,以景寓情,用秋风萧瑟,黄叶飘飞来衬托自己的悲苦。这种以景结情的手法余味无穷,耐人寻味。
4、重章叠句
指上下句或上下段用相同的结构形式反复咏唱的一种表现手法。
古诗词的结构特点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上片写的是年轻时候无所事事,无病呻吟的“闲愁”,下片写的是而今关怀国事报国无门的“哀愁”。上下两片采用了重章叠句的结构形式,在反复咏唱中,既使语言具有音乐美,又在内容上形成鲜明对比。
古典诗词篇章结构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