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关公文化 重建精神家园
陕西华阴关宁
“当时义勇倾三国,万古祠堂遍九州。阶下苍松高百尺,气冲霄汉未能休。”关公当年厮杀疆场的雄壮场面,夜读《春秋》的感人情景,忠心守义的浩然气节,都早已化为历史烟尘。但是,一千多年来,圣祖自身所具有的和被后世所叠加上的那些道德观念和道德精神,却成了中华民族传统道德文化中的一份沉甸甸的遗产,成了新儒学的重要典籍。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关公文化所特有的魅力,穿越时空,超越国界,凡中华大地有村落的地方都有过关公庙,凡是世界各地有华人的地方就有关公信仰。更令人欣喜的是,眼下各行各业重提行风,重视职业道德,原先被23种行业推为行业神的圣祖,已被武财神的身份所取代,而在工商界中全面推崇了起来,就连西方警察、军队也把关公作为战神来崇拜。这种信仰的广泛性泯灭了种族和意识形态的界线,在关公的旗帜下,不同的肤色、不同的种族、不同的行业、不同的信仰的人们都能走到一起,各取所需,为我所用,圣祖对世界文化的贡献,与文圣孔子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
一、关公是儒家思想的伟大实践者
绵延五千余年的中华民族古代文明社会,曾经是一个英才辈出的漫长历史过程。在这已经逝去的悠悠岁月中,那些曾经在中国古代文化发展史和文明发展史上放射出光辉的历史名人,确实浩如烟海,灿若繁星。然而,在中国古代层出不穷的名人之中,被后世戴上炫目光环并尊之为“圣人”者,却仅有二人,他们就是被尊称为“文圣”的孔子和“武圣”的关公。
诞生于公元前五五一年的孔子,在其七十余年的生涯中,用尽毕生的精力和智能,创立以“礼”和“仁”为核心的儒家学说。孔子的思想,不仅构成了维系二千余年中国封建等级社会的理论基础,而且也成了中国漫长封建社会伦理道德的基本行为规范的主要思维原则。今天,新儒学的兴起,又无不以孔圣人的儒学思想为渊源。
诞生于公元一六○年,即六百年后的武圣关公,在其近六十年的一生中,策马横刀,驰骋疆场,征战群雄,辅佐先主刘备完成鼎立三分大业,谱写出一曲令人感慨万端的人生壮歌。他虽在古代思想史上毫无建树,可是,他那充满英雄传奇的一生,实践了孔子的儒家思想,被后人推举为“忠”、“义”、“礼”、“仁”、“智”、“信”、“勇”、“节”集于一身的道德楷模。忠,忠于刘汉,“上报国家,下安黎庶”,扶汉鼎于将倾,恨操之乱纲,仇权之割据,毕生维护国家的统一,不停留在三分之地及联权拒操的策略上。义,讲究信义,择主刘备于草莽而非权贵之中,誓同共死,义无反顾。礼,讲究礼仪,于稠人广坐,侍立终日,毫不懈怠。信,讲究诚信,既兄事刘备,为之御侮,誓以共死,为寻兄不远千里,弃爵禄富贵如蔽屣。勇,就是勇武,解白马之围、五关斩将,降禁斩德。仁,就是仁义,取长沙不斩马失前蹄的黄忠;智,就是智能,围樊之役,能利用天时、地利、谚语,水淹七军,取得了威震华夏的效果,成为古战场上两栖指挥员。在气节上,降汉不降操、拒权不许婚,宁殉不降,秉烛达旦。如果说,不忘故主是义的高峰,威震华夏是勇的高峰,临沮殉职是忠的高峰,那么挂印封金寻故主之举,则是集富贵不淫、威武不屈、贫贱不移,恩义不忘诸般优秀品质于一身既集中又典型的表现。这些为各朝各代各个阶层人士所尊崇的史实,成了中国封建社会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士农工商广泛顶礼膜拜的神圣偶像。
如果说,理论是灰色的,生活之树常青,那么,武圣与文圣相比,更加光芒四射,辉映千秋。
弘扬关公文化重建精神家园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