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课堂”着眼“大社会”.doc“小课堂”着眼“大社会”
众所周知,当今的国际竞争日益激烈,而且这种竞争日益表现为民族创新能力的竞争。因此,对合格公民和高素质人才的一项基本要求,就是要有创新的精神和实践的能力。综合实践活动正是基于此而诞生的一门学科。它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及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为主要目的的实践性课程。可以这么说,它的一切活动都着眼于学生的未来,都是为了培养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最近,笔者听了一堂题为“图样的制作”的综合实践活动课,颇受启发。这堂课的内容其实很简单,就是教师组织学生利用“鲁班小机床”(一种可以进行钻、割、磨等加工的多功能小机床)学习制作各种漂亮的图样。
场景一:
在名为“创新工作室”的教室内,墙上的“智慧在手指上闪烁”几个大字十分醒目;墙边陈列着车床、钻床、磨床、焊机等多种五金机械;中间摆放着六张操作台,台上便是一台台红色的“鲁班小机床”。只见学生们围坐在操作台边,个个穿着工作服――白帽子、白袖套、白围裙……
上课开始,师用多媒体出示人们生活中所涉及到的各种图样的设计,如广告中的图样设计、家庭装潢中的图样设计等等,并用实物投影仪展示学生搜集到的各种漂亮的图样。然后自然过渡到本堂课的任务。
反思:
从对教室的取名和墙上这几个字的设计来看,可以说是独具匠心的,体现出学校这样的教育理念:为了学生的创新发展;为了让学生的智慧闪烁;在实践中增长智慧……这哪里是学校教室,俨然是工厂的一个车间。学生们“全副武装”,活脱脱一个小工人模样。从生态课堂的角度上来看,良好的“外生态”环境必然会对其环境中的每一分子产生积极的影响。置身在这样的一个环境中,学生的情绪高涨,探究实践的欲望强烈。他们觉得自己并不仅仅是个学生,自己还能当工人,并且亲身感受到了当工人的滋味。从专用教室的硬件设施和环境布置,我感到学校能根据综合实践活动这门学科的特点来精心设计,并舍得投入。这不由使我联想起某些学校,其所谓的“专用教室”,不但设计随意,而且设施简单粗糙,有的根本无法使用,纯粹是作为一种摆设而已。
更别出心裁的是,学校能巧妙地将“课堂”与“社会”结合在一起,让“课堂”渗透“社会”的元素:工厂里的机器、工人的打扮……从教师的导入,我们也不难看出,教师也在努力拉近“课堂”与“社会生活”的距离,让学生明白,我们所学的是今后生活中必须用到的,进而体会到学习的价值。于是,“课堂”变成了“社会”的一个舞台、一个角落,学生在课堂内的探究实践便是为日后踏上广阔的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场景二:
学生制作过程中,分工协作(有的画样、有的切割、有的打磨、有的修饰、有的担任“安全监督员”)。师巡视指导,并适时用数码相机拍摄学生操作的一些场景,然后将拍摄到的图片输入电脑。
在随后的活动评价中,教师打开多媒体,出示刚才学生制作过程中所拍摄到的几个镜头。(镜头一:一学生没戴口罩,偏离正确站位切割;镜头二:一学生单手打磨;镜头三:一小组台上一片凌乱,地上还有废弃的材料;镜头四:一学生神情专注,操作规范,俨然一副老师傅模样。)
师:这是刚才同学们制作过程中的几个镜头,你们仔细看,能看出点什么来,说出自己的理由。
学生各抒己见,分别指出可取的和不可取的做法。
师:那么,通过本堂课的学习,你一定有什么发现和收获,当然也有失败和教训,能把你制作时的感受告诉给大家
“小课堂”着眼“大社会”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