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里三位圣人怀着大爱彬彬有礼地
相互道别:每一个都请求另外两个宽恕,如果他
可能对他们的宗教说过什么刻薄之言的话;每一
个都确实原谅了另外两个。正当离别之际,其中
一个圣人说道:在这森林中发生于我们身上的这
场冒险应当是有所裨益的。我们仿效这五棵树,
遵循它们的花朵所代表的十个条件,能够每日一
次讨论悟性女士( 给予我们的
原文如此应为。
指示,岂不美善?我们的讨论应当继续下去,需
要持续多久就持续多久,直至我们到达一种信
仰,一种宗教,我们因此而将有一种彼此荣耀、彼
此服务的方式。这将是我们臻达彼此和谐的捷
径。因为战争、紧张的工作和疾病导致不幸和耻
辱,阻碍人们努力在一种信仰上达成一致。
拉蒙勒尔,《拉蒙勒尔选集》
巴塞罗那(编选),
接下来的几章并不是阐述一种宗教相遇理论。它们是宗教相
遇的一部分。正是出于这一实践,我想为诸宗教传统相遇时的合
适修辞学提出以下几种态度和模型。
我现在不具体阐述这些态度的价值和这些模型的优点。这要
求不但对隐喻的功能和性质要有研究,而且要求发展一种宗教相
遇理论。我仅仅描述一些态度和模型,尽管我可能会以批判性思
考的形式暴露我的同情。对话需要一种合适的修辞学在该词
的古典意义上说。
排外论
一个宗教的一个虔信成员,无论如何都会认为他自己的宗教
是真实的。这样,这一真理宣称就有了某种内在的排外性宣称。
如果某个陈述为真,那么它的反题不可能也为真。如果某个人类
传统宣称为真理提供了一个普遍的语境,那么任何与该“普遍真
理”相反的东西都将不得不被断为假。
例如,如果伊斯兰教体现了真宗教,那么在宗教领域不可能存
在一种“非伊斯兰教的真理”。当然,任何一个历时久远的宗教传
统都会发展出种种必要的区分,以免显得太直露。它会说(例如)
有程度不等的真理,任何“宗教真理”,如果它确实真实,那么它已
经“是”一个伊斯兰教真理,尽管当事人可能没有意识到。它会进
一步将客观的真理法则与主观的真理法则区分开来,从而一个人
可以是“真诚的”但在客观上是错误的,而这本身不会归因于那个
人,等等。
这种态度有某种英雄气概的因素在内。你将你的生命、你的
全部生存献给一种真正堪称人类事业的东西,献给一种宣称不只
是部分的和不完善的真理而是普遍的甚至是绝对的真理的东西。
当然,一个绝对的上帝或价值必定是这样一种态度的最后保证,因
而你信奉它不是因为个人一时的兴致或因为你不加批判地把你的
观点抬高到一个绝对的价值。当你声称你的宗教是“绝对的宗教”
时,你辩护的是上帝的权利。这并不意味着公然谴责所有其他人
的信念,这些人没有接受你的召唤的“恩典”。你可能会把这一召
唤看作一种重任和一种义务(替代性地为全世界负起责任),而不
是一种特权和一种礼物。我们是谁,竟敢把种种条件加在全能者
身上?
一一
另一方面,这一态度引起了诸多困难。首先,它带有明显的对
人不宽容、傲慢、轻蔑等危险“。我们属于真理俱乐部。”另外,它有
一个内在缺点,就是它对真理采取几乎完全逻辑学的观念,采取一
种不加批判的、在认识论上很素朴的态度。真理是多面的,即便你
假定上帝讲一种独无仅有的语言,一切都还依赖于你对它的理解,
所以你可能永远不能确知你的解释是不是惟一正确的解释。在两
个宗教信念之间的讨论中求助于一种神奇的事例,这不解决任何
问题,因为情况往往是,上帝也对他人“说话”,而且倚赖上帝权威
的双方都总是需要人的仲裁,所以上帝的权威最终依赖于人(对神
圣启示)的解释。
事实上,尽管今天这一排外论态度有许多实际残余,但它几乎
得不到合法的辩护。例如用基督教的迷津( )为基督教
辩护就等于违背了关于“迷津”的说法。用上帝的启示这一引人反
感的东西作为根本理由为一个人自己的态度辩护,谴责他人而为
自己辩解,这简直是伪善透顶:神圣启示对你不再是一个引人反感
的东西(因为你似乎毫不反感地接受了它) 你把它投向他人。
包容论
在当前的世界语境中,一个人在他自己的传统之外几乎不会
发现不了一些积极的和真实的价值甚至最高级的价值。传统
诸宗教不得不面对这一挑战“,极佳隔离”再也不可能了。要宣称
一个人自己传统的真理性,最为看似有理的条件是同时肯定它在
不同层面包含了无论存在于哪个地方的具有真理性的东西。包容
论态度会倾向于以某种方式重新阐释事物从而使它们不仅美味可
口而且可消化。例如,无论何时面对一种明显的矛盾,它都会在不
同层面之间作出必要的区分,以便能够克服该矛盾。它会倾向于
《宗教内对话》宗教文化教育丛书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