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西游记》
一个宗教传奇的世俗化过程与结果
《西游记》的素材也是历史上的真实事件。与《三国志演义》、《水浒传》不同的是,它的背景是中外宗教文化交流。和中国历史、文学相比,宗教是中国文化的一个薄弱环节。惟其薄弱,因而外来宗教颇具号召力和感染力,有时甚至大为流行;但也惟其薄弱,外来宗教最后还是被中国本土文化所吸收消化,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失去了原有的精神内涵。
《西游记》是中国本土文化销蚀外来宗教文化的一个标本,丰富的想象力和虚拟的世界赋予这部小说以特殊的魅力,对人性的独特观察与讥讽则是这部小说隐藏在游戏笔墨背后的精髓。
玄奘像
玄奘取经回长安图
玄奘西行路线
今人续走取经路
《大唐西域记》
第一节《西游记》故事的历史演变
俗姓陈,名袆,生于隋末,生于今河南偃师县境内一士人家庭。
少时受其兄长影响,前往洛阳净土寺学习佛经,十三岁时洛阳度僧,破格入选,被誉为佛门“千里驹”。
决心往天竺求法,两次表请赴天竺,皆因当时出国之禁甚严而未得许可。
唐贞观三年(629),因北方连遭灾荒,朝廷准许道俗四出就食,他乘机西行,先至凉州,继而潜行到瓜州,过玉门关五峰,度莫贺延沙碛,到达伊吾。
高昌王得知后遣使迎往,并邀久留,他决意前行,高昌国王厚赠礼物钱财,过阿耆尼、屈支等国,越天山到达素叶城,凭叶护可汗致所经诸国的信件和陪送使者,顺利经过西域笯赤建等十国,越大雪山,东行进入北印度境。
入中印度境,中印度是释迦牟尼佛出生地,佛教学术最盛,玄奘在此前后游历了三十余国,停留时间也最长。又拟赴阿耶穆佉国,于中途遇盗,几乎丧命。
广学诸经。玄奘到那烂陀寺,被推为通三藏的十德之一,很受优遇。在寺学习历时五年(贞观八至十二年,634——638)。
西游记赏析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