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涉江采芙蓉-微课教学设计 】是由【文艺人生】上传分享,文档一共【5】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涉江采芙蓉-微课教学设计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涉江采芙蓉-微课教学设计
《涉江采芙蓉》微课教学设计
乌市第101中学甘萍
导语: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在浩荡的诗歌长河中,我们欣赏过波澜壮阔的唐诗;感受过风光万千的宋词,还从未曾涉足过上游那隽秀夺目的《古诗十九首》。今天,让我们通过学习其中的一首《涉江采芙蓉》,来揭开它那神秘的面纱。
整体感知;
请同学们齐读全诗(要求:读准字音,找准节奏)
师:听起来效果不错,大家可以按照五言诗,二三节拍来读,如果第三个字适当延长读音,效果会更好。
下面请同学们依据老师的提示再次自由大声诵读全诗,并思考:本是要表达什么情感呢?
师:这位同学很快就找到了答案“忧伤”,那么我再追问一句:为何忧伤呢?(生:思而不见)。总结很准确,必是一位思路敏捷的同学。
过渡:由此可知,我们今天要讲的就是思而不见的忧伤之情。而这一切又是由采莲之事引发。
师:兰泽多芳草,为何独采莲呢?结合我们曾经学过的诗句加以解说:
这位同学举手很快:学《爱莲说》“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时,就知莲高洁。还有屈原的“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这里的莲都属于君子之花。
老师曾经读过一首小诗《错误》“我打江南走过,那等在季节里的
何等的悲哀。此刻老师只想用诵读的方式来表达我此时的情感。
在诵读时,我有个疑惑:还顾望旧乡的游子,那采莲之人又是谁呢?(分组讨论,各抒己见)
师:这组同学认为采莲之人是男子,于是本诗就成为游子思乡诗:男子采莲,欲赠心上人,却两隔天涯,回乡之路又漫长险阻,何时才能归家呀!
而这组同学却认为:采莲之人是女子即思妇,那么“还顾望旧乡”的男子行为就成为思妇想象的场景。这种“一种相思,两处忧伤”从对方着笔的写法叫对写法。通俗解释就是,我想你可我就不说,只说你一定在想我。这证明我两的情深意重。同学们可以再举一两例加以体会。“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这两种方式,你认为哪种更深沉更感人?
师:同学们说的都有道理,第一组同学:打破常规,大胆想象。第二组同学,善于发现,找到传情达意新途径。而我更倾向第二种说法,思夫之情,直而不野,采用对写法,使思念之情更深沉更含蓄。恰如两条涓涓细流,曲折奔流,最后汇成飞凌山岩的飞瀑,震荡起撼人心魄的巨响,怎能不令人生出孤独而惆怅的情怀。
问:同学们,面对相爱不能相守的现实,我们女主人公会做出怎样的选择呢?
是啊,她会因“同心”而选择“忧伤终老”,选择孤独等待,选择遥望坚守,这比泰山还沉重的
誓言,多么让人感动。让我们带着这份感动,齐读这首诗。
师:陶渊明东篱采菊,坚守一份自适;李太白纵酒放歌,坚守一份狂傲;杜子美茅屋疾呼,坚守一份关怀。殊不知在平凡的人生,平凡的岁月里,我们正吟咏着这样的坚守:因思而不见而引发忧伤之情,即使再痛苦,再无望,也会选择坚守,只因“同心”。愿意在思念中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等待坚守。(板书)
这是多么惊心动魄的伟大啊,让我们齐读这首诗,来表达我们的敬意。
作业:
对于这首诗,有人说这是一份爱的印记,也有人说这是东汉士子的苦闷与忧伤,课后请同学们深入思考,并写下你的理解。
涉江采芙蓉-微课教学设计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