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则
子圉见孔子于商太宰
原文:子圉(yǔ )见①孔子于商太宰。孔子出,子圉入,请问客。太宰曰:“吾已见②孔子,则视子犹蚤虱之细者也。吾今见③之于君。”子圉恐孔子贵于君也,因谓太宰曰:“君已见④孔子,亦将视子犹蚤虱也。”太宰因弗复见⑤也。
翻译:子圉将孔子引见给宋国太宰。孔子走后,子圉问太宰对孔子的看法。太宰说:“我见过孔子后,看你就如同蚤虱那么渺小了。我要把他推荐给宋君。”子圉害怕孔子受国君爱宠,于是对太宰说:“您向国君引见孔子后,君主看你就像蚤虱那么渺小了。”太宰因此就没将孔子引见给宋君。
1、这则故事中孔子最终没有被介绍、引见给宋国的国君,通过这一过程的描写揭示了什么?给我们什么启迪?
答:揭示了人性的恶丑,嫉贤妒能,不顾公义,给我们的启迪是为国选材是不能有半点私心杂念的。
, 目的就是要把孔子推荐给宋君,可事后又阻挠商太宰的引见,岂不是违背初衷?你如何理解子圉的行为?
答:子圉只知道孔子比自己强,可没想到在商太宰的眼中自己竟与孔子相差如此之远,他引见孔子只是想立功、讨取好处,却并不想让孔子威胁到自己的声明和地位,所以才会这么做,商太宰也是这么想的,给子圉点破之后就坚定了不引见孔子的决心。
第二则
子胥出走
“子胥出走,边候得之。子胥曰:“上索我者,以我有美珠也。今我已亡之矣,我且曰子取吞之。”候因释之。”
翻译:伍子胥从楚国出逃,守护边界的官吏逮住了他。伍子胥说:“国君搜捕我,是因为我有一颗美丽的宝珠。现在我已经把它丢了。(你如果把我遣送到国君那里)我将对国君说你拿去了宝珠,并且把它吞了。”守护边界的官吏于是就把他放了。
故事解读
从伍子胥的角度:关键时刻人往往出于生存的渴望而迸发出巨大的智慧力量,从而摆脱困境。(急中生智,随机应变)
从守关者的角度:世人趋利避害的心理
第三则
庆封走越
原文:庆封为乱于齐而欲走越。其族人曰:“晋近,奚不之晋?”庆封曰:“越远,利以避难。”族人曰:“变是心也,居晋而可;不变是心也,虽远越,其可以安乎?”【注释】①庆封:字子家,春秋时齐国大夫。为乱: 就是作乱。走越:逃到越国去。②族人:同宗的人;同一家族的人。之晋:到晋国去。③是心: 是,代词,此,这的意思。
翻译:庆封在齐国作乱而想逃跑到越国。他同族的人对他说:“晋国近,何不到晋国去呢?”庆封说:“越国远,有利于避难。”他同族的人对他说:“改变这作乱的心思,居住在晋国就可以了;不改变这作乱的心思,即使居住在遥远的越国,难道就可以安宁了吗?”
故事解读
庆封干尽坏事,被赶出来,他想走远避祸。可他难改自身缺点即使走远也没用。人其实在什么地方都可以生活,无需走远。关键是自己身上的恶习要改掉,如果不改走到哪都是一样。像那些外逃贪官以为出国没事,可他们要是还难改恶习,即便是到外国人土地上也不受欢迎。
第四则
醉寐亡裘
子圉见孔子于商太宰6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