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伦理学》课程论文
兰州大学
论文题目:对浙江青田稻鱼共生系统的价值研究
学院:
姓名:
专业:
年级: 2015级专业硕士
学号:
2016 年 2 月 29 日
对浙江青田稻鱼共生系统的价值研究
摘要:浙江青田县的“稻鱼共生系统”作为全球首批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不仅具有提高农业生产收入,降低生产成本,产生相关经济效益等经济价值;同时,作为一种复合农业生态系统,还具有突出的生态价值,如维持农田生态平衡、保护农田生态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等。另外, “稻鱼共生系统”还具有社会价值、文化价值、科研价值和示范价值。这些价值的研究对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农业文化遗产浙江青田稻鱼共生系统价值研究
农业文化遗产,又称农业遗产,在概念上等同于世界文化遗产,也是“人类智慧和人类杰作的突出样品”,主要是指历史悠久、结构复杂的传统农业景观和独特的土地利用系统。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现代技术的应用,由此引起了文化和经济生产方式的变化,在很多地方已经严重威胁着这些农业
文化遗产以及作为其存在基础的生物多样性和社会文化。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2002年8月,联合国粮农组织(FAO)、联合国发展计划署(UNDP)和全国环境基金(GEF)开始启动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项目(GIAHS)。目的是建立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及其有关的景观、生物多样性、知识和文化保护体系,并在世界范围内得到认可和保护,使之成为可持续管理的基础。自2004年起,FAO先后在世界范围内选出了5个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地作为案例点进行示范保护,其中包括中国浙江省青田县的“稻鱼共生系统”。
稻鱼共生系统,即稻田养鱼,这是一种典型的生态农业生产方式,系统内水稻和鱼类共生, 通过内部自然生态协调机制, 实现系统功能的完善。系统既可使水稻丰产, 又能充分利用田中的水、有害生物、虫类养殖鱼类,综合利用水稻田的一切废弃能源,提高生产效益, 不用或少用高效低毒农药, 以生物防治虫害为基础,生产优质鱼类和稻米。浙江省青田县龙现村的“稻鱼共生系统”入选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村内“稻鱼共生系统”已有700多年历史, 目前还保留有传统的稻鱼共生农业生产方式,稻田内放养本地特有的“田鱼”,家家户户在房前屋后挖坑凿塘, 饲养田鱼,形成了“有水有田鱼”的奇特景观。作为一种传统农业生产方式, 稻鱼共生系统不仅具有经济价值,还具有突出的生态价值、社会价值、文化价值、科研价值和示范价值等, 这些价值从不同方面体现了农业文化遗产价值的多样性。充分挖掘农业文化遗产的多种价值,可为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和当前我国农业自愿的合理开发利用提供了重要依据。
一、稻鱼共生系统的生态价值
(一)维持农田生态平衡
稻鱼共生系统是典型的农田生态系统。系统中,水稻、杂草构成了系统的生产者,鱼类、昆虫、各类水生动物,如泥鳅、黄鳝等构成了系统的消费者,细菌和真菌是分解者。稻鱼共生系统通
过“鱼吃昆虫和杂草——鱼粪肥田”的方式,使系统自身维持正常的循环, 不需使用化肥农药, 保证了农田的生态平衡。
(二)保护农田生态环境
稻鱼共生可增强土壤肥力, 减少化肥使用量。稻鱼共生系统中的鱼类摄取杂草,其排出粪便可直接转化为肥料, 增加稻田有机质含量和养分,实现系统内部废弃物“资源
《农业伦理学》课程论文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