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论:以城市化为主导的
苏南现代化新阶段
第一节城乡二元结构背景下的现代化
一、典型的城乡二元结构
发轫于世纪、起始于英国的工业革命,开辟了世界历史的
新纪元。
工业化从根本上改变了整个世界的面貌,它使人类从农业社
会进入现代工业社会。
英国、法国、美国、德国等四国是世界上工业化起步最早的
国家。在工业革命发生之前,工业化的先行国家都不同程度地发
生了“农业革命”,扫清了工业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在世纪
初期的英国,农奴制已基本瓦解。从世纪末叶到世纪中叶,
持续近四个世纪之久的圈地运动破坏了传统的封建土地占有制度
和陈旧的耕作方式,加速了小农的分化,资本主义农场开始崛起,
农业技术得到改进,商品农业迅速发展。
英国的工业革命是以纺织业的发展为突破口的。“织布是一种
多半不需要很多技艺并很快就分化成无数部门的劳动”, 而纺织
业与农业的关系极为密切,纺织业的原料是农产品,纺织活动是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卷,人民出版社年版,第页。
农户家庭副业的自然延伸和突破,可见,纺织业在农业与工业之
间架起了桥梁,把城市与乡村很好地联结了起来。
纺织业在英国的工业化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手摇纺
车、自动纺车、卧式织布机等纺织机械的不断发明和广泛应用,使
生产效率大幅度提高。工具的改进要求不断扩大生产的组织规模,
紧凑不同工种之间的衔接。于是,以分工和协作为基础的工场手
工业取代了作坊生产。工业活动的集中性、分工性和协作性呼唤
近代城市的诞生,只有城市,才是容纳工业生产的真正基地。
某一项工业活动的星星之火,又必然要求工具机械、动力工
业、原材料工业以及其他工业和交通运输业、商业、服务业的相
应发展。工业的发展,还要求为工业提供原料的农业的发展跟上
其步伐,同时,工业化也为播种机、收割机等农业机械的出现奠
定了物质基础,且进一步拓宽了工业的发展空间。轻工业、重工
业、交通运输业、银行业和服务业就是这样逐渐发展起来的。工
业、商业和服务业的大发展、大膨胀,使城市的原有人口远远不
能满足需要,于是,农村人口就被源源不断地卷入工业化,投入
城市的怀抱。城市化终于成为一种潮流。
不难看出,西方发达国家的工业化的展开,是在城乡联系密
切、城乡差别不大、启动工业化的工业部门与农业有内在关联的
基础上进行的。工业的扩展,将大量农村劳动力吸引进工场和商
店从而造就了一个又一个的城市。
与现代化的先行国家相比较,中国是一个后发国家。发展中
国家在工业化起步时面临的是鲜明的城乡差别和二元经济结构,
城市与乡村构成两个自成体系的社会经济单元。这种社会经济结
构在中国表现得更加典型,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工业与农业的生产力水平落差较大。经过中华人民共
和国成立以后近年的努力中国建成了一个比较健全的工业体
系,但是这个体系主要集中在城市,城市工业的生产能力和生产
水平都相当高。而另一方面,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缓慢,基本上
保持着传统的作业方式,工农业生产力水平差距很大。
其次,城市虽然较为先进,但相对于庞大的农村而言,其经
济总量实在过小,两者在社会经济结构上不成比例。因而,对于
广大落后的农村来说,城市的带动作用显得微不足道,城市要影
响农村显得力不从心。
第三,农村人口数量巨大,加上几十年内国家禁止农村人口
向城镇流动,农村内部积压的剩余劳动力高达数亿,难以为城市
所容纳消化,以致如发展经济学家刘易斯所说的城市通过农业剩
余劳动力转移而引导传统部门向现代部门转化并使二元结构转化
为现代一元结构这种发展趋势难以在中国实现。这一情况与发达
国家在工业化之初通过城市工业的扩张而将农村人口吸引到城市
的经典模式有很大的不同。
第四,中国的城市与乡村长期在两套不同的制度框架内运行,
这使城乡之间难以对话、沟通,城乡各种要素的相互渗透与流动
极其困难。
第五,现代化先行非常低
下,随后经过一二百年的发展,其工业的水平与结构才逐步提高。
而中国现阶段却面临着完成一般工业化和追赶工业先进水平的双
重任务,没有从容的时间来逐步提高工业的水平,改善工业的结
构,而必须实施短期追赶战略,这无疑加大了工业化的难度。再
者, 世纪年代的工业化起点已远远高于世纪的工业
化的起点,农业与现时代的一般工业化水平的落差更大,这也在
客观上使城乡产业之间的协调更为困难。
总而言之,作为一个现代化的后来者中国是在典型的城乡
二元社会经济结构的基础上进行工业化和现代化的,鲜明的城乡
城市化-社会科学丛书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