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腔生角名宿
在秦腔艺苑的鲜花丛中,西北地区广大观众与一代著名小生靖正恭早已结下了不解之缘。
一举成名
靖正恭,字品三,1912年出生于陕西省长安县西大村。14岁时,因家贫失学进西安正俗社学艺,应工小生,师承秦腔名家党甘亭、梁箴、高登岳、王兴博、王德荣、高天喜等人。他天资聪敏,学艺两个月便演出《五郎出家》,并赢得满堂彩。他与秦腔正宗李正敏是师兄弟,同为正俗社的佼佼者,一生一旦,默契天成,很早便蜚声西安剧坛。1940年2月,靖正恭应秦腔名家何振中之邀赴兰州演出。从此,他的艺术足迹便辗转于甘肃、新疆、宁夏等地。解放后,他曾任兰州新光社副社长,兰州市文光剧团团长,兰州市戏校校长,兰州市秦腔剧团团长和甘肃省、兰州市政协委员,兰州市文联委员等职。1955年,荣获甘肃省首届戏剧会演演员一等奖,并被吸收为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
靖正恭在60多年的粉墨生涯中,刻苦磨砺,造诣深厚。曾演出了100多本(出)性格各异、光彩熠熠的生角戏,对秦腔小生的唱、做、念、舞、化妆等有着独具匠心的创造,对秦腔艺术在甘肃、新疆、宁夏等地的交流传播和繁荣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在秦腔表现现代生活的探索道路上取得了可喜成绩。其唱腔宽朗高亢,俏丽流畅,字正腔圆,具有清秀雅致和刚柔相济的内在美。他与李正敏联袂演出《白玉楼》、《白玉钿》、《白玉梅》、《二度梅》、《青年镜》等,二人被冠以
“双璧”的美称。他的念白久为人们所称道,享有“兰州文小生第一”的赞誉,如《伯牙奉琴》、《白玉钿》、《详状》、《观诗》中的大段念白,底气足、喷口好、吐字清、韵味浓,似珠走玉盘,富有音乐美。他极负盛名的《伯牙奉琴》一剧,更与沈和中的《黄鹤楼》、苏哲民的《暗赠金》被合称为秦腔小生戏的“三绝”。他的表演潇洒细腻,规矩典雅,含蓄精稳,尤以贫生戏高人一筹。其在所演的《吃鱼》、《折桂斧》、《木楠寺》、《激友》、《戳纸墙》等戏剧中,把不同人物的身份、气度和思想感情揣摩入微,给人以洒脱飘逸的艺术享受。在秦腔贫生的化妆上,他一改旧时面抹尘土、锅煤等纯自然主义的常态,在20世纪30年代初,便开始用铅粉水调少许胭脂敷面,使人物形象于穷酸中透清雅,净化了舞台,增强了美感,被奉为“秦腔贫生大王”。著名剧作家王绍猷先生在《秦腔记闻》中夸赞其“声如铜钟,白口清灵;姿态从容,神情无懈”。
一出绝戏
《伯牙奉琴》又名《子期论琴》,讲述了春秋时期,俞伯牙和钟子期在《高山流水》曲中以论琴相知,结为莫逆之交的故事。由于该剧大段语意深奥的宾白迭出,便久为秦腔小生行视为所谓“出力不讨好”的繁重念功戏。靖正恭遵照师辈“神不到,乐不妙”的教导,外练嘴皮功,内练精气神,在捕捉人物性格上下功夫。他认为,钟子期虽是个樵夫,但在郑国做过官,有很高的文化修养,因失落印玺才被削职为民。所以,艺术处理上既要表现出他埋名深山后的打柴煎熬生活,又要注意到其知识分子和曾为达官贵人的身份,严格与诸如《折桂斧》中勤劳豪爽、只字不识的陈勋一类的劳动人民形象区分开来。譬如,出场时,陈勋肩挑柴担亮相,着重表现日头西坠赶路回家的急切和满载而归的喜悦;钟子期却手持扁担上场,着意刻画其
“披星戴月进深山”的勤恳悠然和自抒壮怀。气度上,陈勋属朴实憨厚风范,钟子期则显露满腹经纶的英气;念白上,陈勋偏重生活化,钟子期则采用韵白体;唱腔上,陈勋以遒劲高亢见功,钟子期以低回婉转夺人
秦腔生角名宿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