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杜甫咏怀古迹 】是由【秋江孤影】上传分享,文档一共【8】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杜甫咏怀古迹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杜甫咏怀古迹五首
咏怀古迹
【其一】
支离东北风尘际⑴,飘泊西南天地间。
三峡楼台淹日月,五溪衣服共云山⑵。
羯胡事主终无赖⑶,词客哀时且未还。
庾信平生最萧瑟⑷,暮年诗赋动江关。
【其二】
摇落深知宋玉悲⑸,风流儒雅亦吾师。
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⑹。
江山故宅空文藻,云雨荒台岂梦思⑺。
最是楚宫俱泯灭,舟人指点到今疑⑻。
【其三】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⑼。
一去紫台连朔漠⑽,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⑾,环佩空归夜月魂⑿。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lùn)。
【其四】
蜀主窥吴幸三峡⒀,崩年亦在永安宫。
翠华想像空山里,玉殿虚无野寺中。
古庙杉松巢水鹤,岁时伏腊走村翁⒁。
武侯祠堂常邻近,一体君臣祭祀同。
【其五】
武侯祠庙与先主庙紧紧相邻,生前君臣一体死后祭祀相同。
【其五】
诸葛亮大名永远流传天地间,他的清高品德令人肃然起敬。
三分天下建立蜀国尽心运筹,千秋万代他像大鹏翱翔云空。
与伊尹吕尚相比分不出上下,指挥若定萧何曹参也显失色。
可惜汉室国运不济终难复兴,但他依然坚决献身竭尽忠心。
杜甫咏怀古迹五首字词解释:
⑴支离:流离。
⑵五溪:指雄溪、樠溪、酉溪、潕溪、辰溪,在今湘、黔、川边境。
⑶羯胡:指安禄山。
⑷庾信:南北朝诗人。
⑸风流儒雅:指宋玉的文采和学问。
⑹“萧条”句:意谓自己虽与宋玉隔开几代,萧条之感却是相同。
⑺云雨:宋玉在《高唐赋》中述楚之“先王”游高唐,梦一妇人,自称巫山之
女,临别时说:“妾在巫山之阳,高丘之岨,旦为行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
台之下。”阳台,山名,在今重庆市巫山县。
⑼明妃:指王昭君。
⑽去:离开。朔漠:北方大沙漠。
⑾省:曾经。
⑿环佩:妇女戴的装饰物。佩:通“佩”。
⒀蜀主:指刘备。
⒁伏腊:伏天腊月。指每逢节气村民皆前往祭祀。
⒂垂:流传。
⒃宗臣:为后世所敬仰的大臣。肃清高:为诸葛亮的清风亮节而肃然起敬。
⒄三分割据:指魏、蜀、吴三国鼎足而立。纡:屈,指不得施展。筹策:谋
略。
⒅云霄一羽毛:凌霄的飞鸟,比喻诸葛亮绝世独立的智慧和品德。
⒆伊吕:指伊尹、吕尚。
⒇萧曹:指萧何、曹参。
杜甫咏怀古迹五首背景:
这组诗是咏古迹怀古人进而感怀自己的作品。作者于公元766年(唐代宗大历
元年)从夔州出三峡,到江陵,先后游历了宋玉宅、庾信古居、昭君村、永安宫、
先主庙、武侯祠等古迹,对于古代的才士、国色、英雄、名相,深表崇敬,写下了
《咏怀古迹》五首,以抒情怀。
杜甫咏怀古迹五首中心大意:
这五首诗分别吟咏了庾信、宋玉、王昭君、刘备、诸葛亮等人在三峡一带留下
的古迹,赞颂了五位历史人物的文章学问、心性品德、伟绩功勋,并对这些历史人
物凄凉的身世、壮志未酬的人生表示了深切的同情,并寄寓了自己仕途失意、颠沛
流离的身世之感,抒发了自身的理想、感慨和悲哀。
杜甫咏怀古迹五首赏析:
其一
这是五首中的第一首。开首咏怀的是诗人庾信,这是因为作者对庾信的诗赋推
崇备至,极为倾倒。他曾经说:“清新庾开府”,“庾信文章老更成“。另一方
面,当时他即将有江陵之行,情况与庾信漂泊有相通之处。
首联写安史之乱起,漂泊入蜀居无定处。颔联写流落三峡、五溪,与夷人共
处。颈联写安禄山狡猾反复,正如梁朝的侯景;自己飘泊异地,欲归不得,恰似当
年的庾信。末联写庾信晚年《哀江南赋》极为凄凉悲壮,暗寓自己的乡国之思。全
诗写景写情,均属亲身体验,深切真挚,议论精当,耐人寻味。
其二
这第二首是推崇宋玉的诗。诗的前半感慨宋玉生前怀才不遇,后半则为其生后
所不平。诗是作者亲临实地凭吊后写成的,因而体会深切,议论精辟,发人深省。
诗中的草木摇落,景物萧条,江山云雨,故宅荒台,舟人指点的情景,都是诗人触
景生情,所抒发出来的感慨。它把历史陈迹和诗人哀伤交融在一起,深刻地表现了
主题。全诗铸词溶典,精警切实。有人认为,杜甫之“怀宋玉,所以悼屈原;悼屈
原者,所以自悼也。”这种说法自有见地。
其三
这是杜甫经过昭君村时所作的咏史诗。想到昭君生于名邦,殁于塞外,去国之
怨,难以言表。因此,主题落在“怨恨”二字,“一去”二字,是怨的开始,“独
留”两字,是怨的终结。作者既同情昭君,也感慨自身。沈德潜说:“咏昭君诗此
为绝唱。”这是《咏怀古迹五首》的第三首,诗人借咏昭君村、怀念王昭君来抒写
自己的怀抱。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诗的发端两句,首先点出昭君村所在
的地方。据《一统志》说:“昭君村,在荆州府归州东北四十里。”其地址,即在
今湖北秭归县的香溪。杜甫写这首诗的时候,正住在夔州白帝城。这是三峡西头,
地势较高。他站在白帝城高处,东望三峡东口外的荆门山及其附近的昭君村。远隔
数百里,本来是望不到的,但他发挥想象力,由近及远,构想出群山万壑随着险急
的江流,奔赴荆门山的雄奇壮丽的图景。他就以这个图景作为此诗的首句,起势很
不平凡。杜甫写三峡江流有“众水会涪万,瞿塘争一门”(《长江二首》)的`警
句,用一个“争”字,突出了三峡水势之惊险。这里则用一个“赴”字突出了三峡
山势的雄奇生动。这可说是一个有趣的对照。但是,诗的下一句,却落到一个小小
的昭君村上,颇有点出人意外,因引起评论家一些不同的议论。明人胡震亨评注的
《杜诗通》就说:“群山万壑赴荆门,当似生长英雄起句,此未为合作。”意思是
这样气象雄伟的起句,只有用在生长英雄的地方才适当,用在昭君村上是不适合,
不协调的。清人吴瞻泰的《杜诗提要》则又是另一种看法。他说:“发端突兀,是
七律中第一等起句,谓山水逶迤,钟灵毓秀,始产一明妃。说得窈窕红颜,惊天动
地。”意思是说,杜甫正是为了抬高昭君这个“窈窕红颜”,要把她写得“惊天动
地”,所以才借高山大川的雄伟气象来烘托她。杨伦《杜诗镜铨》说:“从地灵说
入,多少郑重。”亦与此意相接近。究竟谁是谁非,如何体会诗人的构思,须要结
合全诗的主题和中心才能说明白,所以留到后面再说。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这是紧接着前两句,更进一步写昭君
的身世家国之情。画图句承前第三句,环佩句承前第四句。画图句是说,由于汉元
帝的昏庸,对后妃宫人们,只看图画不看人,把她们的命运完全交给画工们来摆
布。省识,是略识之意。说元帝从图画里略识昭君,实际上就是根本不识昭君,所
以就造成了昭君葬身塞外的悲剧。环佩句是写她怀念故国之心,永远不变,虽骨留
青冢,魂灵还会在月夜回到生长她的父母之邦。
前面已经反复说明,昭君的“怨恨”尽管也包含着“恨帝始不见遇”的“怨
思”,但更主要的,还是一个远嫁异域的女子永远怀念乡土,怀念故土的怨恨忧
思,它是千百年中世代积累和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的乡土和祖国的最深厚的共同的感
情。
杜甫的诗题叫《咏怀古迹》,说明他在写昭君的怨恨之情时,是寄托了自己的
身世家国之情。他当时正“飘泊西南天地间”,远离故乡,处境和昭君相似。虽然
他在夔州,距故乡洛阳偃师一带不象昭君出塞那样远隔万里,但是“书信中原阔,
干戈北斗深”,洛阳对他来说,仍然是可望不可即的地方。他寓居在昭君的故乡,
正好借昭君当年相念故土、夜月魂归的形象,寄托自己想念故乡的心情。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颔联概括了昭君一生的悲剧。据《汉
书·匈奴传》记载:汉元帝竟宁元年(前33),“单于自言愿婿汉氏以自亲。元
帝以后宫良家子王嫱字昭君赐单于”。“一去紫台”便说此事。“紫台”即紫宫,
天子居处;“朔漠”指匈奴所在之地。“青冢”即昭君墓,在今内蒙古境内。据
《归州图经》记载:“边地多白草,昭君冢独青。”这两句以极简的文字,写出了
无穷的感慨,写出了昭君生前死后的哀怨。
清人袁枚论诗曰:“诗如鼓琴,声声见心。”(《续诗品·斋心》)杜甫以
“紫台”对“青冢”,一雍荣华贵,一凄凉冷清,在色调上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以
“朔漠”对“黄昏”,又烘托出一种肃杀渺茫的凄惨气氛。先从字缝中透出了强烈
的悲剧色彩。“连”、“向”二字,更是颇具匠心,前者将“紫台”、“朔漠”连
在一起,无形中就把昭君出塞的悲剧和西汉朝廷的昏庸联系了起来;后者使同种色
调互相渲染:青冢瑟瑟,面向暮霭沉沉,一片萧条充塞广宇,象征着“此恨绵绵无
绝期”。从而给人留下了丰富的联想余地。这两句中的“朔漠”、“黄昏”,又是
叠韵双声。这正如《贞一斋诗说》所云:“音节一道,难以言传,有略可成为指示
者,亦得因类悟入。如杜律‘群山万壑赴荆门’,使用千山万壑,便不入调,此轻
重清浊法也。”可见杜甫确实是“语不惊人死不休”。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杜甫此联虽然紧承上联之意说出,但
却由咏古迹转向了咏怀与议论,揭示了造成昭君悲剧的原因。“画图省识”句,本
于《西京杂记》的记载:“元帝后宫既多,不得常见,乃使画工图形,按图召幸。
宫人皆贿画工,昭君自恃容貌,独不肯与,工人乃丑图之,遂不得见。后匈奴入
朝,求美人。上案图以昭君行。及去,召见,貌为后宫第一,帝悔之,而重信于外
国,故不复更人。乃穷案其事,画工毛延寿弃市。”对这一句的解释,历来有分
歧,或曰:假使汉元帝能从画图察识昭君的美貌,就不会有魂魄空归的遗恨了;或
曰:昭君已一去不返,后人只能从画图上去辨识她的丰姿了。这都不符合杜甫的本
意。根据律诗对仗法则,“省识”对“空归”,“空归”既为偏正词组,“省”字
就该修饰“识”字。朱鹤龄认为:“画图之面,本非真容,不曰不识,而曰省识,
盖婉词。”(《杜诗详注》引语);浦起龙也说:“‘省识’只在画图,正谓不
‘省’也。”(《读杜心解》)。这才是准确的理解,才符合杜甫咏昭君的根本动
机。实际上这两句诗具有内在的因果关系:正因为汉元帝昏庸,“按图召幸”,使
小人有机可乘,故而辨识不出美恶真相,才害得昭君遗恨终身。这就把帐算在了昏
君、佞臣的头上,含意深广。杜甫自己“窃比稷契”,结果却遭到君王的厌弃,终
老江湖。因此,他对昭君的厄运充满了同情,对昭君的故国之思有着充分的理解。
然而他深知奇冤已经铸就,纵使昭君魄魂归来也是枉然了。“空归”二字真写得肝
肠寸断,把万千遗恨表达了出来。“春风面”与“夜月魂”更是对得惊警:昔如
彼,今如此,讽情贬意隐于色彩不同的六字之中。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相传“昭君在匈奴,恨帝始不见遇,
乃做怨思之歌”。(《琴操》)此联写得真切率直,说的是千载之下,人们分明能
从昭君演奏的琵琶曲中,听到她那无穷的怨恨。
其四
第四首咏怀的是永安宫。诗人称颂了三国时刘备和诸葛亮的君臣关系,抒发了
自己不受重用抱负难展的悲怨之情。
作者借村翁野老对刘备诸葛亮君臣的祭祀,烘托其遗迹之流泽。诗歌先叙刘备
进袭东吴失败而卒于永安宫,继叹刘备的复汉大业一蹶不振,当年的翠旗行帐只能
在空山想象中觅得踪迹,玉殿虚无缥缈,松杉栖息水鹤。歌颂了刘备的生前事业,
叹惋大业未成身先去,空留祠宇在人间的荒凉景象。最后赞刘备诸葛亮君臣一体,
千百年受人祭祀,表达了无限敬意,发抒了无限感慨。
其五
这是《咏怀古迹》中的最末一篇。当时诗人瞻仰了武侯祠,衷心敬慕,发而为
诗。作品以激情昂扬的笔触,对其雄才大略进行了热烈的颂扬,对其壮志未遂叹惋
不已!
“诸葛大名垂宇宙”,上下四方为宇,古往今来曰宙,“垂于宙”,将时间空
间共说,给人以“名满寰宇,万世不朽”的具体形象之感。首句如异峰突起,笔力
雄放。次句“宗臣遗像肃清高”,进入祠堂,瞻望诸葛遗像,不由肃然起敬,遥想
一代宗臣,高风亮节,更添敬慕之情。“宗臣”二字,总领全诗。
接下去进一步具体写诸葛亮的才能、功绩。从艺术构思讲,它紧承首联的进
庙、瞻像,到看了各种文物后,自然地对其丰功伟绩作出高度的评价:“三分割据
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纡,屈也。纡策而成三国鼎立之势,此好比鸾凤高
翔,独步青云,奇功伟业,历代敬仰。然而诗人用词精微,一“纡”字,突出诸葛
亮屈处偏隅,经世怀抱百施其一而已,三分功业,亦只雄凤一羽罢了。“万古云
霄”句形象有力,议论达情,情托于形,自是议论中高于人之处。
想及武侯超人的才智和胆略,使人如见其羽扇纶巾,一扫千军万马的潇洒风
度。感情所至,诗人不由呼出“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的赞语。伊尹
是商代开国君主汤的大臣,吕尚辅佐周文王、武王灭商有功,萧何和曹参,都是汉
高祖刘邦的谋臣,汉初的名相,诗人盛赞诸葛亮的人品与伊尹、吕尚不相上下,而
胸有成竹,从容镇定的指挥才能却使萧何、曹参为之黯然失色。这,一则表现了对
武侯的极度崇尚之情,同时也表现了作者不以事业成败持评的高人之见。刘克庄
曰:“卧龙没已千载,而有志世道者,皆以三代之佐许之。此诗侪之伊吕伯仲间,
而以萧曹为不足道,此论皆自子美发之。”黄生曰:此论出,“区区以成败持评
者,皆可废矣。”可见诗人这一论断的深远影响。
最后,“运移汉祚终难复,志决身歼军务劳。”诗人抱恨汉朝“气数”已终,
长叹尽管有武侯这样稀世杰出的人物,下决心恢复汉朝大业,但竟未成功,反而因
军务繁忙,积劳成疾而死于征途。这既是对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高尚品
节的赞歌,也是对英雄未遂平生志的深切叹惋。
这首诗,由于诗人以自身肝胆情志吊古,故能涤肠荡心,浩气炽情动人肺腑,
成为咏古名篇。诗中除了“遗像”是咏古迹外,其余均是议论,不仅议论高妙,而
得极有情韵。三分霸业,在后人看来已是赫赫功绩了,而对诸葛亮来说,轻若
一羽耳;“萧曹”尚不足道,那区区“三分”就更不值挂齿。如此曲折回宕,处处
都是抬高了诸葛亮。全诗议而不空,句句含情,层层推选:如果把首联比作一雷乍
起,倾盆而下的暴雨,那么,颔联、颈联则如江河奔注,波涛翻卷,愈涨愈高,至
尾联蓄势已足,突遇万丈绝壁,瀑布而下,空谷传响──“志决身歼军务劳”──
全诗就结于这动人心弦的最强音上。
作者简介:
杜甫生活于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杜甫出身在一个世代“奉儒守官”的家
庭,家学渊博。早期作品主要表现理想抱负和所期望的人生道路。另一方面则表现
他“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理想,期间许多作品反映当时的民生疾苦
和政治动乱、揭露统治者的丑恶行径,从此踏上了忧国忧民的生活和创作道路。随
着唐玄宗后期政治越来越腐败,他的生活也一天天地陷入贫困失望的境地。在颠沛
流离的生活中,杜甫创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名作。
759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
事。虽然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
歌》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
表现了作者内心飘泊无依的感伤
杜甫咏怀古迹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