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社会心理学复习资料.doc


文档分类:医学/心理学 | 页数:约14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14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14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社会心理学复习资料
(1)社会心理学产生于19世纪末欧洲的群体心理研究。1908年英国心理学家麦独孤(《社会心理学导论》)和美国社会学家罗斯(《社会心理学》),标志着社会心理学的诞生。
(2),是实验社会心理学的开先河者。在他的《社会心理学》中直接批判“群体心”,并称其为“群体谬误”,认为除了个人心理,不存在群体心理。
(3)二战后,社会心理学理论倾向上出现了两个突出变化:一是从行为理论向认知理论的变化;二是理论的微观化倾向。
(4)社会心理学研究的性质:社会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是人。研究社会的诸多因素对人的行为与心理的影响。
(5)社会心理学研究的特点:;;;
。(了解)
(6)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一般步骤:;;;;;;。
(7)广义的人际关系是指人与人之间的各种关系,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人际关系是指人们在交往过程中所形成的心理关系。(费孝通根据中国农村的调查研究,提出了“差序格局”的概念)
(8)人际关系的两个基本维度:情感上的“亲疏”(对等性)与地位上的“尊卑”(互补性)。
(9)影响人际吸引的因素主要有三个:相貌、正面的交往、相似性与互补性。
(10)相似导致吸引的原因:
。相似使人们更加容易相互理解,有共同语言。


(11)阿特曼等人提出了社会渗透理论。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发展一般经过四个阶段:
。在人际交往中人们对交往的对象具有很大的选择性,往往会选择性地注意某些人,对注意到的对象进行初步的沟通。这个阶段人们只有很表层的自我表露。(谈职业、工作、新闻)
。在定向阶段双方有好感就会产生继续交往的兴趣,那么就可能有进一步的自我表露。这时双方有一定程度的情感卷入,但不会涉及私密性的领域。双方的交往还收到角色规范、社会礼仪等制约,比较正式。(谈工作、学习的体验和感受)
。在情感探索阶段双方能谈得来,建立基本的信任感,彼此就会有比较深的情感卷入,谈论一些相对私人性的问题。这时双方的关系已经超越了正式规范的限制,比较放松和自由。有不同意见也能够坦率相告,没有多少拘束。(谈生活、工作的烦恼、讨论家庭情况)
。情感交流如果能够在一段时间内顺利进行,双方成为亲密朋友,自我表露更深更广,相互关心也更多。一般能达到这种境界的关系相当少。(分享生活空间、情感、财物)
(12)人际交往主要有两个维度:交往的广度(交往或交换的范围);交往的深度(交往的亲密
水平)。
(13)旁观者效应:在有人需要紧急救助时,在场目睹此情境的人数越多,任何一个人出面相助的可能性就越小。
(14)旁观者是否伸手相救的认知决策过程:;;;;5决定是否采取行动。
(15)自持行为是指在不侵犯别人权利的情况下维护自己的权利。一方面它不同于放弃自己权利的过分顺从行为,敢于坚持自己的正当权利;另一方面它又不同于在追求自己的权利或利益时侵犯别人的权利的攻击行为。
(16)社会知觉是指个人在社会环境中对他人(某个个体或某个群体)的心理状态、行为动机和意向(社会特征和社会现象)做出推测与判断的过程。()
(17)自我概念形成的信息来源:;;;(费斯廷格1954)。
(18)自我知觉就是个体对自己的认识与评价。其内容主要有两个基本成分:自我概念与自尊。自我知觉是社会知觉的原点。有自我知觉的人才有社会知觉。
(19)自我效能感:个体对自己某一具体领域的能力的评价。
(20)希金斯的自我差距理论:
个体有两种内在的标准——理想的自我与应该的自我。前者是指我们想成为的人,它激励我们实现我们的抱负;后者是指我们觉得自己应该成为的人,它引导我们尽职、尽责、尽义务。当实际自我与理想自我产生差距时,个体就会产生负性的情绪——抑郁;当实际自我与应该自我产生差距时,个体就会产生负性的情绪——焦虑。在这两种情况下都会导致失望、悲伤、内疚或不安等心境,并导致自尊的降低。
(21)琼斯和戴维斯提出的对应推论理论认为,人们常假设他人的内在品质与他们的外在行为相对应。在以下两种情况人们会根据一个人的

社会心理学复习资料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14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wz_198614
  • 文件大小26 KB
  • 时间2017-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