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歌舞剧
主讲人:李鹤霄
中国歌舞剧发展的三个阶段
探索阶段:(1919--1944)的新歌剧,或受“五四”新文化的影响,或是为了适应反对帝国主义的爱国斗争的需要。前者,如:黎锦晖的儿童歌剧《麻雀与小孩》、《葡萄仙子》、《小小画家》等,在倡导科学、民主精神上,在艺术形式通俗化、民族化上,都做出了有益贡献。后者,如:聂耳的《扬子江暴风雨》、向隅的《农村曲》、冼星海的《军民大生产吧》等,都在反映群众革命斗争的内容上、在借鉴西洋歌剧的经验上、在艺术形式民族化的问题上作出了宝贵的尝试。
黎锦晖
黎锦晖(1891-1967)是中国流行音乐的奠基人。 1927年,他创办了“中华歌舞学校”,后又组建“中华歌舞团”。1929年组织“明月歌舞团”,并到全国各地巡回演出。1931年,“明月歌舞团”并入联华影业公司。1949年后,他在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担任作曲。
主要作品:《毛毛雨》
《桃花江市美人窝》
《好朋友来了》
《麻雀与小孩》
《葡萄仙子》
聂耳冼星海
聂耳(1912-1935),原名聂守信,字子义(亦作紫艺),中国音乐家,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义勇军进行曲》的作曲者。他创作了数十首革命歌曲,他的一系列作品影响中国音乐几十年。他的音乐创作具有鲜明的时代感、严肃的思想性、高昂的民族精神和卓越的艺术创造性,为中国无产阶级革命音乐的发展指出了方向,树立了中国音乐创作的榜样。
冼星海主要作品
《生产运动大合唱》
《黄河大合唱》
《九·一八大合唱》
《牺盟大合唱》
《民族解放》
《神圣之战》
《满江红》
《中国狂想曲》
《郭治尔·比戴》
《游击军》
奠基阶段:(1944----1955)是以延安文艺座谈会之后的新秧歌运动为起点的。那是,一大批秧歌剧,如:《兄妹开荒》、《夫妻识字》为新歌剧的创作开辟了正确的道路。此后,《白毛女》、《刘胡兰》、《赤叶河》又获成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进一步探索新歌剧的创作经验。《小二黑结婚》、《王贵与李香香》、《草原之歌》等相继问世。
《白毛女》
故事梗概佃农杨白劳与女儿喜儿相依为命,喜儿与同村青年农民大春相爱。杨白劳因生活所迫向恶霸地主黄世仁借了高利贷,之后外出逃债。在除夕之夜杨白劳偷偷回家。黄世仁闻讯后强迫杨白劳卖女顶债,杨白劳喝做豆腐用的卤水自杀(在芭蕾舞中被黄世仁用手枪打死)。喜儿被抢进黄家,遭黄世仁奸污,逃入深山,头发全白。两年后,大春随八路军回乡,在山洞里找到喜儿,替她申冤雪恨。结尾处,村民们和喜儿一起开会声讨黄家的罪行,庆贺穷苦人的重见天日。
《刘胡兰》
刘胡兰,1932年10月8日出生于山西省文水县。“抗联”妇女干事;后被吸收为中共预备党员。1946年12月,因处死阎锡山亲信。遭军匪报复。因叛徒告密而被捕。在在威逼利诱面前不为所动,最后壮烈牺牲。牺牲时,尚未满15周岁。是已知的中国共产党女烈士中年龄最小的一个。后被毛泽东评价生的伟大死的光荣。
中国歌舞剧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