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探讨
浅析村镇建设中迁村并点的阻力
徐东云1,2
100044 163255
【摘要】“迁村并点”有助于新村建设,但是在现实中却遭遇较多的阻力,尤其在一些离城市较远的自然村,而这些村落正是改变农村面貌的重点所在。针对这些问
题分析了农民抵制迁村并点的原因,并归纳了目前影响迁村并点的主要因素: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宅基地处置以及居住成本。迁村并点不是一个孤立的问题,在迁村并点的
同时需要考虑农民的生产方式的改进以及提高经济收入等现实问题。
【关键词】迁村并点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宅基地
1、引言和速度, 很快就可以在全国范围内实现新农村建设的目标。然而实施
中央提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后, 全国掀起建设热潮。根迁村并点在现实中却并不一帆风顺, 尤其是一些离城市较远的自然村,
据规模效应理论, 政府对过小的村落进行扶持, 会产生过高的交易成而这些村落正是改变农村面貌的重点所在。
本。建设新农村, 最好就是“迁村并点”, 让规模过小的村落聚成一个
规模大的新村, 这样便于实施规划建设。迁村并点的提法出现于 20 世 2、农民对迁村并点的抵制及原因
纪90 年代, 提倡该举措的原因在于认为能够产生以下预期效益:提高村人类是聚居的动物, 从原始时代的树巢土穴到后来的村镇和城市,
庄建设用地的使用效率,提高公共设施( 含基础设施)的配置效益, 促进我们都可以看到聚居的存在和重要性—一只有单个建筑的概念, 而没
农业用地的规模经营。有聚居的概念,似乎不可能完整的解释历史上人类的建筑活动[ 2] 。聚
近年来,迁村并点的空间调整更是大手笔。从20 07年开始, 山东诸居规模过小显然不利于更好地生存, 十几户家庭甚或孤村, 更多地要靠
城在全市开展农村社区化服务与建设, 把全市1 24 9个村庄及有关单位自给自足, 很难提高生存质量和水平。政府出面让农民的聚居规模变
按照地域相邻、习俗相近的原则, 规划建设2 0 8个农村社区;山西省晋大显然是好事, 而且人居环境还能旧貌换新颜, 享受和城里人一样的居
城市采取“合并、搬迁、填实”等方法开展“空心村”治理工作, 到住条件以及公共设施。为什么很多农民非常抵制“迁村并点”呢?
201 0年8月全市共整治“空心村”1 03个;201 0年8月河南荥阳市对惠 20 02 年对山东兖州市新兖镇农村进行实地调查,对愿意搬迁和不
厂村整体实施“迁村并点”改造工程, 该项目共涉及村民7 50 户, 对村愿意搬迁的原因进行分析(见表1 )。4 3. 2%的村民因交通方便、35.
容村貌、房屋的美观、质量、布局、绿化、排水、环境等因素以及 2%的村民因公共设施齐全而愿意搬迁。在持否定态度的村民中,有69.
学校、幼儿园、医院、社区服务中心、停车场等公共场所建设进行 2%的村民是因为经济困难没钱建房而不愿意搬迁,还有相当部分村民
精心设计;20 1 0 年1 1 月云南昆明官渡区启动总投资1 00 亿元的昆明泛是因为故土难离。“迁村并点”就意味着改变村民几十年的生活与
亚滇池国际城市湿地生态社区“迁村并点”项目, 共涉及搬迁村民生产习惯和血缘与地缘关系, 显然这是难以令人接受的, 尤其是老年
3
浅析村镇建设中迁村并点的阻力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