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派漆器“书卷气”略说
摘要:徽派漆器是我国传统漆器的一个分支,宋代时即以“宋嵌”闻名,明清时期达到高峰,我国古代唯一一部漆工专著《髹饰录》就是由徽州漆工黄晟所著。徽派漆器在古徽州地理、人文环境下发展起来,受程朱理学、新安文化的影响,流露出一股“书卷气”。笔者试图以“书卷气”为切入点,围绕其内容与形式的结合,探讨新安文化对徽派漆器的影响。
关键词:漆器;书卷气;徽商;徽文化;徽派版画;新安画派;绘画性
中图分类号:J5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104(2011)05-0249-03
漆器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考古发掘资料表明,浙江余姚红漆髹涂木碗,距今已有七千多年的历史。漆器作为一门古老的手工工艺,其工艺品种繁多,艺术表现手法丰富多彩,色泽千变万化。徽州漆器具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徽州漆器中的螺甸漆在宋时被誉为“宋嵌”,而菠萝漆在南宋曾作为贡器。明清两代漆器工艺空前发展,这时期的漆器工艺形式争奇斗艳,蔚为大观,徽州漆器的制作工艺有镶嵌、刻漆、描金彩绘、磨漆、堆漆五大类。在中国工艺美术史中徽派漆器一直只是以“宋嵌”和菠萝漆而著称,而其在明清时期器物中所呈现的“书卷气”,一直少有关注。
徽州古称新安郡,唐肃宗时易名歙州,宋徽宗时始称徽州。历来以山水之美、林茶之富、商贾之多、文风之盛而蜚声海内外,素有“东南邹鲁”、“文物之海”、“无徽不成镇”之说。古徽州盛行栽种漆树,徽州漆器就是利用本地产的生漆为主要原料,运用不同的手法与工艺,用于装饰家具、容器、日用品和各种工艺品。徽州漆器使用的主要原材料有:生漆、桐油、木材、麻布、贝壳、金粉、金箔、以及牛骨、瓦灰、棉纸、猪血等。徽州漆器与中国传统漆器工艺一脉相承,工艺手法并无很大区别,然我国多数传统漆器上的纹饰绘画,大多依附于日用器皿,因而使人们注意到“器”,而忽略了“画”。在徽派漆器的各类器物中,其漆绘所表现出的笔墨味、刀刻味、金石味、木版味等,无不因物制宜地得到充分表现,或清新典雅,或厚重深沉,除了烘托、强化了器物的实用功能外,这些漆绘的画面本身就是一件件精美的艺术作品。
一、徽派漆器“书卷气”养成的人文背景
1 “贾而好儒”的徽商的影响
徽州文化发达的经济基础成就于徽商。徽派漆器的兴起一样和徽商有着密切的关联。作为中国商界中的一支劲旅,徽商曾活跃于大江南北、黄河两岸,无论北方恰克图的边贸还是广东“十三行”的海外贸易,以至日本、暹罗、东南亚各国和葡萄牙。徽商不仅以自己的杰出实践实现了雄踞中国三百余年事业的辉煌,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经济发展史上的一大奇迹,而且对徽文化的兴盛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生于斯、长于斯的徽商,一个显明的特点是“贾而好儒”,“贾儒结合”。徽州文士之多、文风之盛,同巨商、显宦的活动自然也有密切的联系。“商路即是戏路”是戏曲界的一句老话,其实不光戏曲,绘画,人类文明的发展都和商路关联。徽商的经营发展的足迹,也是新安文化的发展轨迹,更是新安画派及其它工艺美术发展的轨迹,其中包括漆器。“徽商以富称天下,徽商多儒商,由于经济实力的雄厚,文化根底的精深,风俗习惯的独特,使得徽州各种工艺不断发展,并有很深的造诣。……一些徽商生活奢靡,促进了漆器工艺、竹编工艺的发展。”
在“学而优则仕”、“仕而优则商”或“学而困则商”观念下成长的徽州人,经过努力获取了财富,投资故里,或建筑家宅、或建祠堂庙宇、或捐资办学。徽商的成功直接促进教育的兴盛,“十户之村,无废诵读”。据康熙《徽州府志》记载,徽州府有社学五百六十二所、县塾五所、书院五十四所。各类学校,各种形式和教育,培养了多方面的不同层面人才,提高了其时徽州百姓的总体素质。百姓整体素质的提高,给工艺美术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为徽派漆器“书卷气”的萌芽孕育了肥沃的土地。
2 程朱理学的影响
漆器和我国古典园林、诗词、音乐一样,都是自给自足的农耕社会舒缓节奏下产生的静观艺术,含蓄而神秘,谦谦温厚,其虚空悠远的意境接近内敛的诗礼传统。这一点恰好与新安理学相契合。首先,新安理学倡导“穷理之要,必在于读书”的重学思想,由重教而明理。其次,新安理学的核心是伦理常纲,“天理为义,人欲为利”,“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理不计其功”的思想和“修内政”,“攘夷狄”的节义思想。我们知道程朱理学奠基人程颢、程颐以及大理学家朱熹,祖藉均系徽州篁墩,朱熹的故乡是婺源。作为发源地,新安理学从南宋前期到清乾隆年间,在徽州维系了600多年,对徽州社会经济文化都有很大的影响,无论徽派建筑、宗法制度还是人们日常的礼仪、审美。大漆取于自然,工俭价廉的漆器,符合徽州人节俭、不张扬的个性。大漆的气质深沉内敛,与大自然协调,给人肃穆而温润的美感。漆液的半透明性又制造出一份若有若无、似与不似的深远。贴金、罩明后交叠研
徽派漆器“书卷气”略说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