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大学生感恩意识的培养
【摘要】本文从传统文化道德规范探讨“感恩”意识实质,分析当代背下大学生感恩意识淡漠的现状与成因,并指出加强大学生感恩教育的紧迫性和现实意义,最后分析如何开展大学生感恩教育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感恩;感恩意识;培养
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感恩意识是每个大学生都应具备的基本道德原则修养。针对部分高校学生感恩意识缺失的现状,通过感恩教育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对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学校和社会的和谐进步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感恩意识概述
“感恩”一词源于英语“Grace”,表示上帝带给人类的爱与恩典,及由此产生的感恩。在中国汉语体系中,感恩作为一种为人的内心意志,已延续几千年的历史了,其最早是出自于晋朝陈寿的《三国志?吴书
?骆统传》:“令其感恩戴义,怀欲报之心。”而儒家赋予感恩意识的内涵是最深刻的,儒家文化认为个体要努力实现“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道德品质,通过忠、孝、节、义来体现一个人的道德修养程度,其内在本质就是感恩。i《说文解字》对感恩的解释是:“感,动人心也;恩,惠也。”《现代汉语词典》中对感恩的解释为:“对别人所给的帮助表示感谢”。它包含两层含义:懂得感恩和学会报恩。懂得感恩,即懂得和领会别人给予自己的恩情;学会报恩则是指要懂得回报他人,回报社会。当前教育理论界比较认同的感恩的定义:“感恩就是对他人、社会和自然给予自己带来的恩惠和方便在心里产生认可并意欲回馈的一种认识、一种情怀和行为。”ii
二、当代培养大学生感恩意识的必要性
“学校教育,育人为本;德智体美,德育为先”。iii感恩教育作为高校德育工作的题中之意,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和谐进步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首先,大学生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刻,但处于
90年后的大学生们大多是独生子女,从小过的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安逸生活,对“知恩图报”等中国的传统美德缺乏足够的认识,因此,培养他们的感恩意识,不仅必要而且必须。其次,高校是培养学生感恩意识和实施感恩教育的基地。通过实施感恩教育对学生感恩意识的培养,有目的、有步骤地实施识恩、知恩、感恩、报恩乃至施恩的人文教育,有助于大学生健康思想情感和健全精神人格的塑造,促进高校自身的发展。
再次,感恩意识的培养有助于构建和睦的家庭关系,使得学生能养成尊老爱幼,体谅父母的好习惯,能促使他们珍惜现有的生活和学习条件,更加积极向上,以回报亲人。
最后,感恩意识的培养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要条件。党的十六
届六中全会提出了到2020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9大目标和主要任务,其中第五个任务是“增强全民素质:提高社会文明程度”,其目标是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良好道德风尚、和谐人际关系进一步形成。大学生感恩意识的缺失及成因
从上述论述可知,感恩意识的培养具有现实的必要性。现代社会中不乏心存感激,对家人,对社会予以回报的人群。但是,也有部分大学生出现感恩意识淡薄和缺失的现象。他们以自我为中心,把父母的付出和老师、同学以及社会的帮助看成是理所当然,对亲情、友情、师生情等缺乏感恩意识,生活中缺乏宽容和理解,尊重和互爱。造成上述大学生感恩意识缺失的根源是多方面的,具体而言,可归结
论大学生感恩意识的培养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