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典当业溯源
2010年4月中旬,伴随着最后一座高大门楼的拆除,位于济南市大明湖新区南侧的苗家巷片区夷为平地。这座高大门楼内,原来是一处由三处院落组成的豪宅,门牌号分别为苗家巷29号、31号和33号。要追溯济南当铺的历史,姑且让我们从这座身份扑朔迷离的豪宅说起。
雕饰精美的苗家巷大宅门
苗家巷的这处豪宅原位于苗家巷路北,是整条街上最大的传统院落。走在街上就能看到,高大的黑漆大门内,有雕刻着菊花图案的抱鼓石。进门后是一条宽大的青石更道,更道尽头是正对大门的素面照壁,做工简洁。更道左侧依次有苗家巷33号、31号和29号三个院落。
拆迁前,33号院改动较大,31号的门楼也因重修而外观简单。但令人称奇的是,该门楼正对的东墙上有做工繁复的砖雕照壁,外形为垂花门形状,这在21世纪初的整个济南城区中已是孤例。在《图说济南老建筑》(张润武薛立刘颖曦撰著/摄影)一书中,作者曾如此描述这个砖雕照壁――“照壁两边有八棱形的垂花柱
,双层额枋,硕大的雀替上都布满精雕细刻的砖雕花饰,是济南民居中少有的砖雕艺术精品。”
31号由两个院落相套,前院方方正正,最有特色的是,穿堂屋的门楼是座精雕细琢的木质垂花门,门内镶嵌着云纹缠绕的“勤俭”木匾。位于更道尽头的29号应是豪宅的内宅,大门修得比较讲究,院内四合院阔绰大气,小瓦花脊的正屋古香古色。
被误读的“苗家大院”
苗家巷是大明湖南侧的一条老街,隔大明湖路与小东湖片区相望。清末至民国时期,以苗杏村、苗星垣为代表的桓台苗家在济南工商界崛起,先后在粮食收售、面粉制造和纺纱等领域获利丰厚。因桓台苗家在济南工商界中的显赫地位,坊间一度以讹传讹,认为“苗家巷为桓台苗家所建”或“苗家巷因路北有苗姓的大宅第而得名”。这种说法甚至被写进了一些书中,因此,苗家巷29-33号又被称为“苗家大院”。
其实,只要翻翻明崇祯《历城县志》便会知道,早在明末已有对苗家巷的记载,而桓台苗家最早来济南创业已经是清末之事,二者显然不搭界。
关于苗家巷29-33号的身世,比较靠谱的是老街坊们的说法。
2009年春,住在苗家巷大宅门中的邢鲁勇先生(时年55岁)介绍说,这座院落是清代一个在济南做当铺生意的晋商盖的。当时,济南共有九家当铺。过去到当铺去当东西的人,不少是曾经有身份的人,在僻静之处交易,能给他们保留一些脸面,因而生意很火爆。
原来,它竟是济南当铺中的老大
中国的典当业,据说起源于南北朝时期的寺院经济,至唐朝的时候成为社会上流行的一种金融业态。大诗人杜甫落魄之时,就曾经过着天天典衣换酒的生活,有诗为证――“朝回日日典春衣,每日江头尽醉归”(《曲江》)。
据《济南市志资料》、《济南金融志》等书记载,1875-1908年间(清光绪年间),济南典当业日渐增多,主要分布在东、西、南关,通常称“当铺”。当时济南著名的当铺有九家,按“当东”祖籍划分,分山西帮和章丘帮两大帮。山西帮有正立、谦裕、永吉,章丘帮有济祥、福盛、恒裕(玉),此外还有济南东关陈钦(清翰林)家经营的惠祥、惠和、惠丰三家当铺。九家当铺中,创业于道光年间的正立当铺资金最大,历史最久。
如果邢鲁勇先生所说没错的话,位于苗家巷的晋商当铺当在九大当铺之列。它是哪一家呢?
谢天谢地,1914年出版的《济南指南》一书为世人留下了原始记录。该书
济南典当业溯源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