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寒》的成长主题解读
摘要:《春寒》,写于二十世纪四十年代,。这篇短篇小说以二战后的美国南方的乡村为背景,主要描写了九岁小男孩赛斯一天的经历,主人公一天的所见所感贯穿始终,字里行间渗透着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知的改变,这正是成长的体现。本文主要通过对解读赛斯成长的两个阶段,结合文中重要意象和人物分析对该短篇小说主题进行解读。
本文采集自网络,本站发布的论文均是优质论文,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关键词:春寒;成长;主题
作者简介:田珊珊(1993-),女,汉,山东淄博人,山东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11-0-02
一、引言
,美国小说家、诗人和评论家,是当代美国文坛中难得的全能作家。他最著名的长篇小说是《国王的人马》,获得普利策奖。在1958年和1979年两次获得普利策诗歌奖,被称为“二十世纪后半叶最重要的美国诗人”。《春寒》又译为《黑莓之冬》,主要讲述了主人公赛斯成年以后回忆童年一天所发生的事情。不像长篇小说《国王的人马》,学者对于《春寒》的研究还相对较少。有的学者从神话原型的视角对其进行解读,有的学者着重分析其中的人物形象,也有的学者将其视为成长小说进行分析。本文将主人公的成长划分为两个阶段,结合文中的重要意象及人物解读其主题。
二、《春寒》的成长主题
“主题就是对一篇小说的总概括。它是某种观念,某种意义,某种对人物和事件的诠释,是体现在整个作品中对生活的深刻而又融贯统一的观点。它是通过小说体现出来的某种人皆有之的人生经验。在小说中,总是直接或间接地含有某种对人性价值和人类行为价值的议论。”(布鲁克斯&沃伦2012:260)赛斯,一个九岁的小男孩,一直以来都是生活在父母的庇佑之下,对外在世界的美好与邪恶知之甚少,却对外部世界有很大的好奇心。这一天的所见所闻所感,让赛斯对生活和外界有了全新的认识,是一种人生经验,这也正是他的成长。关于赛斯的成长,又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可以视为主动探求的阶段,第二阶段可以视为被动接受的阶段。
(一)主动探求阶段
在第一阶段赛斯对未知世界的态度是积极主动的,因此可以视为主动探求阶段。第一次阅读时,很多读者可能会困惑为什么赛斯会不顾母亲反对,执意要光脚外出。后来沃伦在自己所写的关于《春寒》的一段回忆中写道;“赤脚这件事本身是重要的,这是一篇独立宣言,表明你已经从冬天和学校甚至你的家庭的权威束缚下得到了解放。
”(布鲁克斯&沃伦2012:541)这也就意味着鞋子对于赛斯来说不仅仅只是意味着一种保护,而且在很大程度上意味着一种限制。赛斯没有按母亲说的做,赤脚出了门,积极主动的认识外在世界,是象征成长的一步。
赛斯总是对房子后面的森林有强烈的好奇心,森林这一意象意味着外在世界对少年赛斯的吸引。流浪汉从森林中走出来,其实正是从赛斯未知的外部世界而来。赛斯出门离开家意味着他离开了家的保护,也是迈向成熟的表现。
(二)被动接受阶段
这一阶段,赛斯对周边事物以及外部世界都有了一定了解,随之而来的并不是成长的喜悦。见多了人情冷暖,世态炎凉,赛斯
《春寒》的成长主题解读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