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导言
第一节民俗学的研究对象
民俗学是一门以一个国家或民族的民俗文化为研究对象的独
立的社会科学学科。
中国民俗学通论则以中国各民族的民俗文化为研究对象,并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原则指导下,结合相关学科进行综合性研
究。
民俗学既是以民俗文化为研究对象的学科,那么,我们认为
首先就得厘清什么是民俗文化的科学概念。
民俗的产生
民俗是一种具有传承性的社会文化现象,可以称之为民俗文
化,它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如一些学者所指出,民俗
一词早已见诸于我》、《汉书》、《管子》、
非子》、《诗经集传》等记载中。这些典籍常提及“风”、
“俗”“、习”或“风俗”“、习俗”“、民俗”;有时还把“风俗”与
“民俗”并提。可见,民俗与风俗是相通的,前者包括受自然地
理环境影响而形成的“风”和受社会环境影响而产生的“俗”。
这些民俗或风俗的丰富内容,既有反映在民间歌谣、传说和故事
里的风土民情,也有历代传承的风俗习惯等。因此,在我国人们
常把民俗通俗地称之为风俗习惯。
民俗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与其他社会文化现象一样,也有其
产生、发展、变化和消失的历史过程。
那么,民俗或风俗习惯又是怎样产生的呢?我国古代学者班
固在《汉书地理志》中作过这样的解释:“凡民函五常之性,而
其刚柔缓急,音声不同,系水土之风气,故谓之风;好恶取舍,
动静亡常,随君上之性欲,故谓之俗。”在这里,班固把风(即
民风、风气)与俗(即习俗、俗尚)作了区分。在他看来,民风
与风气的产生与人所处的生态环境(所谓“水土”)的影响分不
开;而习俗和俗尚的形成则与社会环境或称人文环境(所谓“好
恶”)的作用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这无疑是正确的。
清代学者黄遵宪对风俗习惯的产生、发展及其作用也作过具
体的分析。他在《民俗》一文中指出:“风俗之端始于甚微,搏
之而无物,察之而无形,听之而无声。然而,一、二人倡之,千
百人和之。人与人相接,人与人相续,又踵而行之,及其至成。
虽其极陋甚弊者,举国之人,习以为然。上智所不能察,大力所
不能挽,严刑峻法所不能变。夫事有是非,有美有恶,旁观者或
一览而知之,而彼国称之为礼,沿之为俗。及至举国之人,辗转
沿锢于其中,而莫能少越,则习之囿人也大矣!”在黄遵宪看来,
风俗习惯对社会和人都具有巨大的约束和潜移默化的作用。
美国学者森则纳认为民俗的形成可以追溯到人类的史前社
会:“原始人类为了满足需要开始活动的同时,也发展了思维。
因为他们感受自然界的压迫与心理的痛苦,经过长期磨炼,形成
选择的能力。这种能力乃属于团体而非个人的。因而大众都能用
他人的经验,达到一种共同的目的。由共同的目的逐渐变成风俗
与同一模型的生活方式。这就是民俗的由来。(”引自《民间的道
路》第页, 年)这种观点说明了:第一,民俗产生于
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中;第二,民俗并非个人的现象,而是属于
集体的;第三,民俗是伴随人类而来的,地球上产生了人,就产
生了民俗(当然,这是一种原始形态的民俗)。
人类进入阶级社会后,人们除了继承先前流传下来的民俗
外,还往往由于社会发展的需要而不断产生出新的民俗,这种需
要既有出于政治或经济的原因,也有出于宗教等的原因。然而不
管出于哪种原因,当它一经约定俗成之后,便会对社会和人发生
巨大的作用,并且世代相传下来。
民俗的分类
关于民俗文化的分类,不同的国家或学派都有不同的分类方
案。然而,随着学科的发展,其所涵盖的面却是由小到大,并且
逐渐接近于完整。下面试举几个实例略加评述。
十九世纪后期,英国民俗学家哥麦将民俗分为传袭的与心理
的两类,前者又细分为惯习、仪式、信仰,后者则只有信仰一
项。这种分类,我国学者也认为过于简略,“不便应用”。哥
麦的分类,后经该国著名的民俗学家班尼的修订补充,范围有所
扩大。班尼将民俗分为三大类,即(:一)信仰和行为(;二)习
惯;(三)故事、歌谣和谚语。第一类包括:天地、动植物、人
类、人造物、灵魂与他生、超然的存在(神和小神及其他)、预
兆和占卜、咒术、疾病和民间药方十项。第二类有:社会和政治
的制度,个人生活的诸仪式,生业和工业,斋日和节期,竞技、
运动和嬉戏五个项目。第三类包括:故事、歌谣和谣曲、谚语和
①参看《林惠祥人类学论著》,福建人民出版社年版,第
页。
②同上书, 第页。
谜语、谚语的谜语和地方的谚语。班尼增加的第三大类,实际
上就是民间文学的内容。这种民俗分类,其范围虽然扩大了,但
其以精神、心理民
中国民俗学通论-中山大学教学丛书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