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广西傩文化的人文特征分析
摘要:傩文化属于我国原始文化的重要组成,是原始先民对自然的征服欲望以浪漫主义形式的呈现方式。傩文化传承历史悠久,古代人民通过巫傩活动来满足自身在生命意识层面的心理追求,使之逐渐融入到了我国核心的传统文化之中,并产生十分深远的影响。本文在对傩文化加以概述的基础上,分析了不同时期的历史阶段特征,并探讨了广西傩文化的其他人文特征。
本文采集自网络,本站发布的论文均是优质论文,供学习和研究使用,文中立场与本网站无关,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如果需要分享,请保留本段说明。
关键词:广西;傩文化;巫傩活动;人文特征
傩文化是与巫傩有关的各种祭祀活动、礼仪文化、戏剧形式、民间文学等的统称,是我国民俗文化的核心内容。傩文化传承历史悠久,地域分布广泛,在我国的西南地区、长江流域、黄河流域、两广地区等都有着不同形式的傩文化流传,尤其是广西的傩戏,知名度颇高,成为了广西傩文化的代表形式之一。要分析傩文化的人文特征,就应当从历史、文化、艺术、情感等方面出发。
一、关于傩文化的概述
(一)傩文化
傩文化最早起源于原始农耕文明时期,由于当时社会生产力的低下,先民的生活对自然有着极高的依赖。随着农耕文明的出现,生产力得到了一定的提升,因此先民们征服自然的愿望越来越强烈,但因为受到了现实因素的制约,他们很难将这一愿望实现。因此只能够寄托于自然宗教的观念,在心理层面上以满足这一愿望,从而以浪漫主义的形式呈现出了辉煌的“巫傩文化”。[1]
“傩”之一字,主要沿用了侗台语族的语言,其寓意广泛,既能代指人、祖,又能够代指稻、鸟、田等自然事物,因此“傩”可以解释为对祖神、鸟神、稻神等神明的祭祀。从造字法的角度来看,“傩”字的象形文字从“亻”、从“堇”、从“隹”,其中“亻”说明这一字与人类活动有着密切的联系,“堇”则是其读音的来源,而“隹”代指的是鸟雀,故而能够将“傩”理解为“神雀祭”,即祭祀各类鸟神,所以,傩文化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又可以被称之为“雀鸟文化”。而傩文化最早是一种自然宗教性质的祭祀活动,因此也被称作“巫傩文化”,属于宗教文化的一部分,在各地的傩戏中,其表演者所扮演的角色也就是主持祭祀活动的祭师或者巫师。
二、傩文化的历史阶段特征分析
(一)起源阶段
傩文化最早可以追溯到原始农耕文明时期,这一时期的先民为了抒发征服自然的强烈愿望而创立了“傩礼”,其主要祭祀目的是为了驱逐“强死鬼”,以保平安。“傩礼”的形式单一、流程简单,这主要是由当时生活条件决定的。
(二)发展阶段
到了夏商时期,在《山海经》中有记载,商族首领上甲微为报父仇,带兵灭了当时易国,杀易国之主绵臣。后为了祭祀亡父与祈求部族繁荣,上甲微又创立了“?@五祀”,将窗、门、井、檐、灶作为祭祀的对象。从此之后,商族逐渐强大,最终取代了“夏”而建立了“商”。在上甲微之后,商族之人将这一祭祀活动作了进一步发展,将“?@礼”与“五祀”分开,因此与“傩礼”相比较,“?@礼”更为复杂。[2]
(三)定制阶段
礼制是我国封建社会中的一种基本的政治制度,礼制中包含了吉、凶、宾、军、嘉五个形式的礼,而“傩礼”在很多朝代都是属于军礼的内容,其主要任务有定期驱除“傩”、为去世的贵族阶层送葬。
基于广西傩文化的人文特征分析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