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论先验性、分析性与必然性》读后感
读后感《概论先验性、分析性与必然性》读后感必然性分析读后感《概论先验性
从昨天看完程亮先生转贴的文章,我的头就肿得象粽子,单说文章里提到的哲学和科学方面的名人名字,要想理清他们的思想和看“一部分”他们的著作,我这辈子就没可能再做别的什么事了。要说读后感,我只敢说我自以为看懂了哪些,看不懂哪些,其实说句实话,要说看懂这篇文章,那就太牛了。所以我的第一个读后感就是“大部分看不懂”。“自然界背后的实在究竟是一种在本质上同人类心灵所见的自然界相似的东西呢?还是一种对人和人的福利漠不关心的巨大‘机器’呢?一座山实际上是披着树木的绿袍、戴着永不融化的雪帽的一堆岩石呢?还是实质上是一批没有人的品质的小质点、一批不知何故能使人类心灵产生形式和色彩幻觉的小质点的集合体呢?”这类问题或许在普通人眼里是不需要回答的,但在哲学家眼里,这样的问题直接关系到何谓“真”,何谓“假”,是必须得认真解决的问题。否则,哲学家就会睡不着,吃不香,因为他们不知道自己吃了的食物是不是就是上帝的化身,亦或就是下一个自己……如果纯粹从唯心分析的角度来考虑问题,世界变得非常诡异,一切推演皆有可能成立。于是,在每个哲学家心目中,首先要寻找和解决的问题便是“我所认为的‘真’是什么?什么才是‘必然’的”“哪些前辈或是权威的理论是我所认同的,哪些是我必须去辩驳的”,简单地说,就是树立起自己的“必然性”目标,有了必然性,就建立了严格的逻辑推演程序,也就建立了分析这个世界的方法论和认识论。这是从
大的方向上来说的哲学观和世界观(我所认同的),另一部分学者,选择了去解决不那么大的一些局部哲学问题,比如:
极限问题、龟兔赛跑谬论、宇宙中心问题、政治演变、对奕结局……哲学问题只需要下一个台阶,就成了科学问题。在这种动力的驱动下,科学家可以用数学推演的方法建立起代数模型,并且以语义学的方法定义微积分,再使用代数模型和微积分从而推导出极限的解,这是牛顿、莱布尼兹和他的支持者所创立的数学流的思想,也就是本文中所述的“莱布尼兹在构想“推理算术”的时候,提出了两种推理原则:
无矛盾原则与充足理由原则。他认为数学只需遵循无矛盾原则:
包含矛盾的判断为假,相反,
《概论先验性、分析性与必然性》读后感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