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高等教育溯源
历史悠久的古城安庆,其独特的文化现象连接着这个城市的血脉:影响中国文坛长达200余年的“桐城派”,是中国文学史上最大的文学流派之一;著名的“徽班进京”也是从安庆开始的,还有将地方小调演唱成我国四大地方戏的“黄梅戏”……另一个一脉相通的文化节点是1652年开始创办的敬敷书院,逐渐演变为安徽高等教育的雏形,在新的历史时期发展为安徽大学、安徽师范大学、安徽农业大学、安庆师范学院等多所高校,成为中国高等教育史上一个罕见的发展现象。
晨曦初露
古老书院里的历史原声
清顺治九年(1652年),当时清王朝的江南省操江巡抚李日为兴教办学,以个人名义捐银2000两,创办了一所书院,并以李的名号命名为“培原书院”,定址在安庆城内同安岭(今龙山路市中医院北边军招附近)。
雍正十一年(1733年),清廷下令各省在省城设立一个大书院,办学经费由藩库(省财政)拨给。乾隆元年(
1736年),清廷再次下旨,进一步明确省城的大书院其地位相当于“古侯国之学”。依照这道谕旨,清朝政府把大书院当成高等教育机构。这时,以个人名号命名的“培原书院”便改作“敬敷书院”。“敬敷”一词,语出《尚书?舜典》,意为恭敬地布施教化。“敬敷书院”当时成为清代安徽旧式教育的最高学府“省学”和教育的标志,闻名遐迩。
此后的敬敷书院均由官办。历任巡抚及主要官员均兼任书院的主讲。书院的山长(校长)由巡抚亲自聘定。山长同时总领书院事务。据《安庆市志》载,先后担任敬敷书院山长的著名学者有刘大、全祖望、姚鼐、王宽吾等。桐城派大师姚鼐于乾隆四十五年至五十三年、嘉庆六年至十年两度主持敬敷书院,前后长达14年,并在这里写下了《仪郑堂记》、《庐州府治序》等许多文章。
1853年太平军攻占安庆后,和清军有过数次惨烈的城池争夺战,战争给安庆城带来巨大劫难。至1861年太平军失败安徽省巡抚衙门重新迁回安庆时,城内建筑大多化为一片瓦砾,同安岭的敬敷书院也“悉数毁于兵燹”。同治元年(1862年),两江总督曾国藩将书院移建于姚家口西街(今孝肃路西段安庆电视台附近)。
由于当时书院地盘较小,适应不了省学的要求,安徽布政使于荫霖、按察使赵尔巽奉命在北城门外柏子桥广植树木,营建校舍。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暮春,新校舍落成,敬敷书院移迁到现在安庆师范学院的校址上,由此揭开了这块土地百年育人的序幕。
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清廷实行教育维新,下诏改全国书院为学堂,省城大书院改为省大学堂。由此,兴办时间达250年的敬敷书院于1901年冬停办,以全部校产与求是学堂合并产生了安徽第一所近代大学──安徽大学堂,成为安徽近代高等教育的发源地,掀开了安徽近代高等教育崭新的一页。
风雨流变
江淮名士高擎新学火薪
从1902年到1926年,安庆北门外的这块校园(现安庆师范学院菱湖校区)成为安徽近代军事教育、女子职业教育、法政教育的重要基地。
兴办武备学堂是晚清洋务派官僚培养新式军事人才的主要方式。安徽武备学堂筹办于1898年,安庆知府兼学堂总办。1902年6月,武备学堂迁到敬敷书院。这里也成为青年有志之士接受新式军事教育,反对满清封建统治的革命之地。
1905年秋,武备学堂停办。次年11月,安徽巡抚将安徽武备学堂改为安徽陆军小学堂。徐锡麟任总监督,1907年7月,
安徽高等教育溯源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