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
?
心理发展阶段是指按一定的标准将个体心理的发展划分为几个以不变顺序相继出现的、有着质的差异的确定时期。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既有相对稳定性,又有一定程度的可变性。
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
1)针对稳定性: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要有不同的要求和措施。要求不能过高或过低,措施不能成人化和模式化。
2)针对可变性:教育不应消极适应年龄特征,应积极创造条件,走在发展的前面,以促进年龄特征在一定范围和程度上向更高层次发展。
。
:
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的研究成果,会为哲学和心理科学的一般原理提供实际的材料和丰富的例证。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研究的各项成果,将为相关学科提供各种有用的材料。
:
一方面,可以为初、高中教师提供根据青少年心理活动规律组织教学、开展课内活动的理论依据,提高教育、教学工作效率。另一方面,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知识为教师提高自身修养,培养高尚的师德,改进教学方法提供帮助。
:“揠苗助长”的做法为什么是错误的?
青少年心理发展既有相对稳定性,又有一定程度的可变性。
稳定性表现:
1)一定年龄阶段的大多数儿童总是处于一定的发展水平上,表现基本相似的心理特点。心理发展的水平同年龄之间的对应关系;心理的发展有一个随年龄的增长而上升的趋势。
2)发展阶段的进程顺序和发展速度是相对不变的,不能超越也不能颠倒。
可变性的表现:
发展阶段出现的年龄可因特殊的条件提前或延迟。(发展速度有变化)
青少年心理发展的稳定性和可变性,要求我们的教育必须循序渐进地促进青少年的发展,不能“揠苗助长”,否则,欲速则不达。
,在品德教育中,为什么应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榜样?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班杜拉认为道德行为是通过学习获得的,而且可以改变。他用模仿学习、抗拒诱惑等实验研究儿童品德的形成,指出决定儿童道德行为的因素是环境、社会文化关系、客观条件、榜样与强化作用等,认为通过奖励儿童的适当行为,有利于良好道德行为的发展,还认为通过榜样的影响可以抗拒外界的多种诱惑。
理论的启示 :
这一理论观点和研究成果,为我们认识和训练道德行为提供有益的启示。在品德教育中,教育者应注意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可供学习和借鉴的榜样,引导学生学习和保持榜样行为,并为学生创造再现榜样行为的机会,对好的行为给予及时的表扬和鼓励,对错误的行为则给予批评和教育。
。
(一)生理变化对青少年的心理既有直接影响,又有间接影响
:直接影响是指身体的生理变化直接导致了青少年的心理变化。
:主要是通过个人、社会对这种身体变化的评价和态度发生作用的。
(二)早熟与晚熟对青少年心理的影响
早熟与晚熟是青少年在发育高峰出现的时间和发育的实际速度上的差异。早熟的男孩和晚熟的女孩相对有利。
早熟的男孩:他们的心理体验比同龄的男孩要丰富,他们身体上成熟,有利于形成更为积极的社会态度;另一方面,有利于自信心的发展。
晚熟的男孩:在各个方面不利,容易造成负面的自我概念、不适当感、依赖、被拒绝以及无法控制的感觉。
早熟的女孩
青少年心理发展及教育试题答案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