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五代耀州窑·雍容工巧天青雅韵.doc


文档分类:医学/心理学 | 页数:约5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5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5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五代耀州窑·雍容工巧天青雅韵
五代耀瓷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耀州窑考古发掘的重要成果之一。五代耀州窑创烧出天青釉和淡青釉,在青瓷中创造出面貌一新的品种。其以青瓷为主流,青釉有灰青、青绿、天青、淡天青等色调。兼烧少量黑釉、酱釉瓷及白釉褐绿彩瓷。器胎可分为黑胎和白胎两类。黑胎呈黑灰与铁灰色,胎体外施有白色化妆土,化妆土上再施青釉。白胎出现较晚,呈白色或淡灰白色,一律不施加化妆土,釉层直接挂坯上,其数量比黑胎要少得多。五代的器物多酒具、茶具和餐具,主要有以釉裹足为特征的花口碗、盘、洗、高足杯、柳斗杯、多曲盏、盏托、套盒、盒、瓶、杯口曲流壶、盆、罐、小口三足盂、钵、香熏、炉等。器物造型由唐代的丰满大方变为秀美精致,器口多花口,器壁往往多曲折,器足多外撇。各种造型多以仿晚唐和五代的金银器为特征,有些器物还往往饰有纹样,采用划花、剔花、贴花手法进行装饰。在五代青瓷标本中,发现了十多片刻有“官”字款的器底,还发现装饰有龙、凤纹图案的器物标本。经过对制作工艺的改进和提高,所烧制的青瓷已经相当成熟。

当时的青瓷有黑胎和白胎两类。黑胎器胎呈深灰、黑灰、铁灰、黑等色,胎质比唐代的细密,但含铁量很高。为了使较黑的器胎不影响青瓷的外观质量,五代工匠在此深色器胎外表施有一层较厚的白色化妆土,于化妆土上再施青釉。黑胎青瓷器的青釉制作也比唐代的精细,且经去除铁质颗粒的措施,所以烧出的青瓷器表面多见不到唐器中常见的黑点状铁斑。此类胎的青釉瓷,或呈暗蓝的天青色,或呈微灰的湖青、湖绿、湖蓝等色。青釉的玻璃质透明度好,常有细开片。施釉的部位不仅为器物内外通体,还包括器物的整个底足和足底。此种施釉方法又被称为“裹足釉”,为用釉裹足之意。
白胎器出现在五代稍晚时期。其胎体的坯泥经过精细淘洗,质地相当纯净,器胎也相当洁白。此种五代的白胎,从瓷器标本的断面观察,呈洁白和白中略灰色调,是该窑各时期青瓷中较白的瓷胎。但胎的致密度较以后的宋器要差,均匀的程度亦稍差。这种五代的白胎青瓷器坯体的外表一律不加白色化妆土,青釉药料均直接施于坯体之上。釉多呈淡青、淡天青、青白、粉青等色,少数呈湖青和湖绿色。瓷釉的透明度好,亦有开片,是该窑历代所烧青瓷中釉色最为淡雅的瓷器。从出土遗物看,数量较五代黑胎青瓷要少得多。从五代青瓷发展的时间序列看,黑胎器在前,是晚唐时期黑胎青瓷的发展和继续;白胎器在后,是五代晚期青瓷器制作工艺上的突破性发展。白胎器的施釉部位亦是通体满釉,但底足施釉情况比较多样。或是与黑胎器相似施裹足釉;或是底足施裹足釉后将底足釉刮除,再往往在刮除的底足刷有红黄色的浆汁,烧成后具有类似火石红般明显的黄红色。从五代青瓷两种胎器的施釉方法观察,白胎器先采用黑胎器的工艺施釉,进而又发展出新的工艺和方法,并为宋代耀瓷的施釉工艺奠定了基础。


除占有主流地位的青瓷产品外,五代还烧造少量的黑釉瓷、酱紫釉瓷、白釉褐彩瓷及白釉褐绿彩瓷等。
国内外学术界对五代耀州窑评价颇高,旧称“东窑”的传世雕花青瓷执壶实际为五代耀州窑(黄堡窑)制品。黄堡窑址的考古发掘揭示了传世“东窑”青瓷的实际烧造地,韩国多位学者撰文肯定了禚振西先生提出的耀州窑五代及北宋青瓷对高丽青瓷产生了重要影响的学术观点。其实耀州窑的谜团仍然很多,如位列唐人陆羽《茶经》中青瓷名窑第二位的“鼎州窑”多年来地点不明,但通过笔者协助禚

五代耀州窑·雍容工巧天青雅韵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