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年散文
十七年散文发展概况
(一)1949-1956年为第一阶段:通讯、报告得到了空前发展。
其内容主要体现为两个方面:
一是反映抗美援朝战争。
巴金《生活在英雄们中间》、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刘白羽《朝鲜在战火中前进》;
二是迅速及时地反映社会主义建设。
柳青《王家斌》、华山《童话的时代》、臧克家《毛主席向着黄河笑》,杨朔《石油城》。
缺陷:题材不够广泛,体裁过于单一,存在较多的概念化倾向。以歌颂为主,较少干预生活、沉潜生命人生的作品。
魏巍的报告文学
魏巍(1920-2008),河南郑州人。抗战爆发后参加八路军,长期生活在晋察冀根据地,以“红杨柳”的笔名写的诗,结集为《黎明风景》。50年代出版的散文、特写集有《谁是最可爱的人》、《春天漫笔》等。另有长篇小说《东方》、《地球的红飘带》出版于80年代。两次到朝鲜前线,先后发表了《汉江南岸的日日夜夜》、《谁是最可爱的人》、《战士和祖国》、《挤垮它》等作品,它们以《谁是最可爱的人》为名结集出版。该书在1951年出版后到1960年,三次再版。
魏巍的报告文学
鲜明的散文化倾向:
1、表现在善于把具有新闻价值的事实和散文的叙写手法巧妙揉合,强化抒情。以抒情性议论来提升事件意义的方法,是作品获得众多读者的原因。
2、善于运用典型细节描写,对“典型情景”的选择与提炼,有利于开掘英雄战士纯美崇高的心灵。
3、行文舒展自由,文学意味浓厚。
王磊、房树民《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弟兄》
选材精、开掘深、详略得当。
结构巧、叙述多样化。
穆青等《县委书记的好榜样——焦裕禄》
通过典型事件表现人物性格本质。
对人物与环境的典型化描写,善于描写心理。
语言朴实,叙、抒、议结合。
其他报告文学
报告文学、特写在五六十年代,还有多次的创作“高潮”。如1958年“大跃进”期间,又如1963年到“文革”前夕。
郭小川的《旱天不旱地》,魏钢焰的《红桃是怎么开的?》,黄宗英的《小丫扛大旗》、《特别的姑娘》,孙谦的《大寨英雄谱》等,影响广泛,参与了对当时的“时代精神”的创造。
十七年散文发展概况
(二)1957-1966年,是十七年散文创作的第二阶段:当代散文的活跃时期。61年被称为“散文年”。
(1)抒情散文异常活跃
杨朔《海市》秦牧《花城》刘白羽《红玛瑙集》冰心《樱花赞》峻青《秋色赋》等。
(2)报告文学的新发展
由偏重记事发展为以写人为主,具有时代感和新闻性。穆青《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等。
(3)尖锐泼辣的杂文
邓拓、吴晗、廖沫沙《三家村札记》有感而发,大胆泼辣。
十七年散文审美特征
1、选材上以“时代精神”为准则
2、艺术构思上的“诗化现象”
3、审美层次上的日趋简单化
十七年时期的散文主要为豪言壮语式的歌颂,缺少真情的抒写,整体艺术成就不高。
四、杨朔的散文
杨朔(1913-1968) ,原名杨毓瑨,山东蓬莱县人,致力于艺术散文的写作,结集有《亚洲日出》、《海市》、《东风第一枝》、《生命泉》。这些抒情散文先后写于1955——1965年间,其中大多数作品在50、60年代广为传颂,有些当时就被选入中学课本。
四、杨朔的散文
杨朔创作之路
1、探索期 1937~1948年
2、发展期 1949~1959年
《三千里江山》是当代文学史上第一部反映抗美援朝战争的长篇小说。
3、诗化期 1959~1966年
杨朔把散文当作诗一样来写,形成颂歌体的格调,如《雪浪花》、《荔枝蜜》、《茶花赋》等。
17年散文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