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历史简介
德国为什么会被称为日耳曼尼亚(Germania)?德意志(Deutsch)又做何解呢?要解答这些问题,首先就要了解一下这些称谓的起源,以便从历史的演进中更好的了解现代德国的产生。
“日耳曼尼亚”是一个拉丁语词汇,很有可能起源于凯尔特语,是罗马和高卢人对莱茵河以东,阿尔卑斯山以北的部落以及他们所居住的地方的称谓。而这些部落在并没有形成统一的民族意识,这只是外界对他们的一种称谓。
“德意志”一词源于古日耳曼语“Diutisc”(由theoda,即民众一词而来),这个称谓的第一次在公元800年左右的法兰克人的教会文献中,指的是莱茵河对岸的部落所讲的方言。慢慢的这些生活在现在德国版图上的居民由于共同的语言产生认同感,这个古日耳曼语的称谓最终演化为现代德语中的“Deutsch”。
无论是“日耳曼尼亚”还是“德意志”最初的起源都是其它民族对民族意识尚未觉醒的德国人的称谓。德意志民族构成复杂,在现代德国人既有古日耳曼人的血统,也保有斯拉夫民族的特征,在漫长历史的演变中,德意志民族融合了来自不同种族的特征,形成了独特的发展史。
现代德国的发展过程不同于意大利、法国等国家。后者由一个核心向外发展,如意大利由罗马发展而来,法国由法兰西岛发展而来。相反德国是由不同的地域、民族的人民聚合法发展而来。
简单的把现代的德国人称为古代日耳曼人的后裔是不恰当的,他们实际上是多种民族的聚合体。
日耳曼与罗马
已知的最早的日耳曼部落居住在斯堪地那维亚半岛,之后日耳曼人不断向南迁徙,其中的一支,条顿人逐渐定居于德意志地区。不断扩大的部落同时受到来自东方的压力——匈奴人入侵西欧,他们只得不断向南迁徙,并最终与当时的“文明世界”罗马发生了接触。
公元84年罗马帝国在莱茵河和多瑙河之间修筑了一条东南走向的类似中国古代长城的“界墙”,以抵御日耳曼人的不断南迁。同时在莱茵河沿岸建造了城市。科隆、特里尔、美因兹等城市的起源可追溯到这个时期。此后,日耳曼人和罗马人和平相处近200年。
“界墙”面对一波接一波的日耳曼部落迁徙浪潮,越发显得无能为力;而来自蛮荒之地的部落民面对罗马高度发达的文化倾慕不已。多番博弈后,日耳曼人怀着复杂的心情臣服于罗马。
臣服罗马之前,日耳曼人的生存空间可以用“不毛之地”来形容,罗马历史学家塔西陀曾评论到“这是一片气候恶劣、土壤贫瘠、地理上毫无吸引力的土地,一个不会使非当地土著者向往的鬼地方。”欧洲南部充沛的阳光、丰富的物产吸引着他们向南迁徙,而罗马的灿烂的文明又让他们自惭形秽。
日耳曼人陷入矛盾,一方面他们要忠实于他们的日耳曼人出身,但同时又要效忠于罗马。他们既是部落民,同时又是罗马战士,时而为罗马与自己的亲族作战,时而又倒戈相向。较量与妥协中,德意志的先民逐渐接受了罗马的文明,包括基督教、行政体制和部分生活方式。公元476年9月,日耳曼人雇佣军长官奥多亚克废黜最后一个西罗马帝国皇帝罗慕鲁斯•奥古斯都,西罗马帝国灭亡。
法兰克帝国
罗马帝国灭亡后,日耳曼部落在昔日罗马帝国的废墟上建立起了自己的王国。众多的日耳曼王国之中,高卢地区的法兰克王国一枝独秀,异军突起。他们的首领墨洛温家族的克洛维承认了拜占庭皇帝的权威,并从他那里获得了罗马执政官的称号,成了西罗马帝国实质上的皇位继承者。
尽管建立起了国家的形式,但法兰克人却没能继承罗马的政治体系,社会动荡不安,家族内部也充斥着政变、阴谋和父子相残。
混乱中,一个凭借担任墨洛温家族的宫相职务而发迹的家族崛起,加洛林家族篡位夺权。在治理国家上他们比墨洛温家族有了很大进步,加洛林王朝摒弃了许多日耳曼人的野蛮习惯,养成了温文尔雅的举止,形成了初步的政治思想,对文明产生了兴趣。如果说墨洛温王朝对基督教还抱着将信将疑的态度,加洛林家族则是基督教的积极卫道者和传播者。
罗马帝国崩溃后,罗马教皇失去了世俗力量的保护,与远在拜占庭的皇帝,同时也是拜占庭基督教的领袖发生了矛盾,不得不转向寻求法兰克人的保护。法兰克的领袖查理来到罗马调停矛盾时,罗马教皇利奥三世在圣诞节弥撒上加冕他为 “罗马人皇帝”——史称“查理大帝”(德语为卡尔大帝Karl der Große)。
。843年签订的“凡尔登条约”(Vertrag von Verdun)和870年的“墨尔森条约”(Vertrag von Mersen)使帝国分裂成三部分:莱茵河左岸操罗马语(拉丁语)的西法兰克王国、莱茵河右岸操日耳曼语的东法兰克王国和中部地区。这三个地区日后发展为法国、德国和意大利。
911年,加洛
德国历史简介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