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北魏孝文帝改革
课标要求:
(1)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2)归纳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
(3)探讨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
导言
这两尊北魏骑马武士陶
俑令我们想起北魏骑兵纵横
驰骋、骁勇杀敌的战争场景。
“马背上得天下”,是魏晋南
北朝时期北方游牧民族迅速
崛起、逐鹿中原、饮马长江的普遍现象。然而, “马背上得天下”不等于可以“马背上治天下”,北魏凭借武力统一黄河流域之后,面临着一个如何化解错综复杂的社会矛盾,巩固统治秩序的问题。可见,北魏孝文帝的改革,不是偶然的历史现象,而是中国历史演进过程中的必然产物。那么,又是什么原因促成孝文帝痛下决心、坚定不移进行这场伟大的改革运动呢?
历史地理学家研究发现,我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和中原汉族居住地的分界线与400毫米等降水线重合,这也是我国古长城沿线。当气候出现显著变化时,就会影响到长城南北人民的生活方式和交往状态。中国历史上几次农牧民族军事对峙,比如北方十六国与南方东晋政权的对峙,北朝与南朝的对峙,辽、西夏和金与两宋的对峙等,都是伴随着寒冷期的到来而形成的。根据气象学家的报告,中国第二个寒冷期是东汉至隋朝(公元初至7世纪),第三个寒冷期是北宋中后期到南宋中期(11至13世纪),第四个寒冷期是元末明初到清末(15至20世纪)。每当寒冷期到来,就会造成北方游牧民族生存困难,从而进攻中原。这就加速了经济重心的南移。我国经济重心南移的三个阶段恰好与三个寒冷期的时间基本吻合。
“秦长城长度超过万里,标志着万里长城的开始;同时也代表着中华大地上两种不同文化形态共存的开始。”--中央民族大学历史系教授李鸿宾
长城--
农耕文明的防卫线?
两种文明的分隔线?
“畜牧迂徙,射猎为业,淳朴为俗,简易为化,不为文字,刻木纪契……”
《魏书·序记》
问题1:根据材料和图片,你能分别描绘长城南北人民的生产、生活方式吗?
拓跋鲜卑--骑在马背上的民族
游牧为生流动性强擅长射猎骑兵凶猛文化水平相对较低
问题2:你认为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是什么?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变迁
北周
北方
南方
魏
蜀
吴
西晋
东晋
十六国
北魏
东
汉
隋
朝
北魏是如何统一黄河流域?
东魏
北齐
宋
梁
齐
陈
南朝
北朝
西魏
“鲜卑”作为一个部落集团的名称,约始见于东汉。鲜卑一名,有学者认为鲜卑即“犀毗”,亦称“师比”,指胡人的带钩而言。“鲜卑”意为瑞祥或神,合之为瑞兽或神兽。
讨论1:北魏何以能在这么多的民族政权中脱颖而出,完成一统北方的伟业呢?
北方
南方
魏
蜀
吴
西晋
东晋
十六国
北魏
宋-齐-梁-陈
东汉
隋朝
东魏
西魏
北齐
北周
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北方长期战乱,人民渴望统一。
民族融合在十六国时期进一步加强。
北魏军事力量强,骑兵强悍。
北魏接受了汉文化,加快了发展。
文明的碰撞和融合:马背上得天下
讨论2、《黄史·总叙》认为:少数民族入主中原为“中国之不国也”,“国史之羞也”。还有人认为相对落后的少数民族统治中原会造成社会的落后。你对这些观点有何看法?
1、如何加强对北方的统治,巩固政权?
2、如何处理北方的民族关系?
实行宗主督护制
思考1:你认为孝文帝改革前的北魏有哪些社会矛盾?
文明的碰撞和融合:社会危机
思考2:产生危机的原因是什么?你认为应该如何解决?
马背上得天下,不能在马背上治之。
实行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
“廓定四表,混—戎华。”--北魏太武帝拓跋焘
北魏政府与豪强地主的矛盾
人民与国家的矛盾
人民与豪强地主的矛盾
鲜卑贵族和汉族地主的矛盾
民族矛盾
社会矛盾日益激化
人民起义接连不断
北魏虽然凭借武力统一了黄河流域,但统治者却寝食不安。
到了北魏孝文帝统治时,派你们作特使,到下面进行社会调查,分析当时社会存在的问题与形成原因,回来后准备上朝如实禀报。
社会调查
知识梳理
北魏孝文帝改革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