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讲社交心态与人际交往(态度篇)
人际交往心理学理论学习篇
一、什么是态度
态度是个人指向一定对象,有一定观念基础的评价性持久反应倾向。
一、什么是态度
认知
情感
意向
人们作为态度的主体,对于一定态度对象或态度客体的
知识、观念、意象或概念,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起来的具有
倾向性的思维方式。态度的认知因素具有一定的组织性。
个人对于一定态度对象的体验,如接纳或拒绝、喜爱
或厌恶、热情或冷漠、敬重或轻视等。
态度作为一种心理准备状态和反应倾向,一经产生就
必定对人们与特定态度对象有关的行为产生种种性质不同
的影响;态度具有特定的意动效应。
二、态度与行为的关系
态度是否决定行为?
自我价值定向理论认为:
人需要解释世界
人是理性的、社会性的(经过社会化)的动物,人的理性思维寻求事物的合理性。人除了有自然的生存倾向(弗洛伊德所谓的“生的本能”)之外,一生都在试图建立解释他人和周围世界的体系,并在这种体系中找到自己。
人需要解释自己
人在试图解释世界时,更需要解释自己,寻求自我存在的理由和自我行为的理由。
自我价值是个人的意义定义体系
世间万物,包括个人自身,只有在与主体发生关联并被主体意识到的时候才有意义。为此,自我实际上是个人自身和整个世界的价值发生和诠释的中心。
人寻求自我价值
人的一生都在试图营建自我生命的理由体系,即个人的自我价值体系。人有自我肯定的先定倾向和自我价值保护的优势心理反应。人在一种自我价值肯定途径受到威胁时,会寻求其他自我价值肯定途径来维护自我价值。
自我价值定向
自我价值定向是指自我价值定位(选择)和自我价值状况,决定着个人指向特定对象(包括自身)和在特定情境中的社会行为,并且,个人与周围世界、他人及其与作为客体的自我的关系,也是由其自我价值定位和自我价值状况决定的。行为与态度选择决定于有关行为与态度对于个人的价值。
自我价值定向理论有关态度与行为关系的启示:
行为=态度×情境,态度的向中度越高,其与实际行为的一致性也越高。反之,与向中度低的态度有关的行为,更多地取决于情境的作用。
人们在非自我价值卷入和自我价值卷入两类问题上的从众行为具有完全不同的性质。
三、态度与人际交往
一个非常巧妙的实验:
实验人员让两组参加者向同一位女士打电话。告诉第一组说,对方是一个冷酷、呆板、枯燥、乏味的人。告诉第二组说,对方是一个热情、活泼、开朗、有趣的人。结果发现,后一组的参加者与那位女士交谈得很投机,通话时间也明显比前一组参加者的时间长。而前一组参加者与女士的交谈很难顺利地进行下去。
人际交往的基本模式: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爱利克·伯奈依据个体对自己和他人所采取基本态度,提出了四种人际交往模式:
我不好――你好,我不行――你行(自卑、恐慌)
我不好――你也不好,我不行――你也不行
(不喜欢自己也不喜欢别人)
我好――你不好,我行――你不行(骄傲自大,自以为是)
我好――你也好,我行――你也行(理性、理解、宽容、接纳)
四、态度的形成
1. 学习经验
人们像获得事实、概念、思想、思维方式及习惯一样通过学习去获得态度。个人的经历,尤其是重要经历,以及与这些经验相联系的情绪体验,导致了态度的产生与发展。
强化(正强化、负强化)
模仿
四、态度的形成
2. 态度的功能与态度的选择
态度是为一定的心理目的服务的,人们究竟选择什么样的态度,取决于态度对于个人的意义。因而,不同的人由于目的与原因的不同,发展起了不同的态度体系。
工具性、调整性和功利性功能
自我防御功能
价值表现功能
认识功能
1. 学习经验
人际交往心理学——社交心态与人际交往(态度)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