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空白艺术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所谓“空白”,这里指文学作品中写得含蓄,留给读者充分想象空间和回味余地的地方。它和音乐中无声胜有声的处理、书画布局中虚实相生的技法,戏剧表演中的静场的安排、电影中定格的运用一样,作为成熟的教学艺术,讲授中的休止与空白的张中有驰,是不可缺少的。
那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怎么样才能有效地发挥学生对“文本"的空白进行训练呢?我主要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的。
一、琢磨未尽之语
如在《孔乙己》一文中,孔乙己最后一次来到咸亨酒店,掌柜照样取笑他因偷东西而被打折腿。这回,孔乙己低声说道:“跌断,跌断……”孔乙己怎么不说了?有什么难言之隐?一是孔乙己没有勇气在自欺欺人地说出只能招致取笑的更多的“跌”字了;二是孔乙己想以“跌断”骗人,但转眼一想,有骗不了人,心里很矛盾;三是孔乙己“很像恳求掌柜,不要再提。”一个省略号有如此三种“味道”,真可谓“此时无声胜有声”。作者留下的空白,似乎妙不可言,但学生又分明可以感受到,领悟到。
二、想象未全之形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因此要着重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如《陌上桑》一文写罗敷“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湘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这只是写了罗敷的衣饰之美,而罗敷的长相、身段是一片“空白”。不同时代、不同民族的学生都能根据各自的生活经验和审美标准想象出无数美丽动人的罗敷;或白皮肤,或黄皮肤,或黑皮肤;或苗条,或丰满。
三、感受未尽之意
创作诗歌离不开想象,阅读和欣赏诗歌更需要借助于想象来填补艺术“空白”。如我教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时,我抓住诗的第三节后面四句进行类似的训练。“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我让学生走进诗中,展开联想和想象。一是描绘出诗人眼前“长夜沾湿”的具体情景;二是补出诗人“自经丧乱”的所忆所思之景和所感之情,学生不仅很快地理解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也懂得鉴赏诗歌必须借助自己的联想和想象的道理,提高了阅读兴趣。
四、续接未完之事
“文有不言者。”(刘熙载《艺概》)不言,就是使用了空白,即意在言外。清人袁枚在《随园诗话》中也曾说过:“凡文之妙处,全在于空。譬如一室之内,人之所游焉息焉者,皆空处也。”这“空”正是作者所布置的“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意义空白。在文学作品中,许多作家都善于运用这种艺术空白。以鲁迅的作品为例,《孔乙己》结尾处写道:“我到现在终于没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怎么死的?读者不得而知。从孔乙己爬出咸亨酒店到孔乙己一死之间,鲁迅留下空白。我们可以利用这个空白,引导学生根据孔乙己的性格和境况,根据当时的社会背景,联系课文和自己的生活经验,去推究“孔乙己之死”。通过填补这个空白,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感受更深刻,对孔乙己悲惨命运的认识更清楚,对主题的把握更准确。再如我教北魏学者俪道元的《水经注》中的《三峡》这篇文章时,此文因语言上存在“空白”,结果导致不少版本对文中的“沿溯阻绝”的原始“创意”出现了误解,给学生的正确把握增加了难度。如《教学参考书》将之注解为“上行和下行的船行道都被阻隔断绝”。若如此,则下文的“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就无法理
谈空白艺术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