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为本的儒家管理思想
胡亚林1,2,万青2
(,安徽合肥 230039;
,安徽六安 237012)
引言
中国是世界上最伟大的文明古国之一。五千年绵延不绝、悠久灿烂的中华文化,为人类文明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和力量源泉。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特别是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华文化出现了空前的“百家争鸣”的繁荣鼎盛局面,从而奠定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格局。这一时期,我国传统管理思想的奇葩也竞相争艳,其盛况完全可以与孔茨(Harold Koontz,1980)描述的西方现代管理理论丛林现象相媲美。其中最重要的流派——儒家,蕴藏着深刻的管理思想,集中体现了中国传统管理思想的内涵,构成了中国传统管理思想的主要源流。本文试图阐明春秋战国时期的儒家管理思想,并揭示其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管理理论和实践创新的重大现实意义。
一、管理的根本:“爱人”
儒家管理思想是中国传统社会的官方主流正统思想。儒家的管理思想集中体现在记载儒家创始人孔子和其后继者孟子思想言论的《论语》、《孟子》等儒家经典著述中。儒家管理思想是以“仁”为核心的。什么是“仁”? 鲁哀公曾向孔子问政,孔子答曰:“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中庸》),孟子也说:“仁者,人也,合而言之,道也。”(《孟子·尽心下》)。也就是说,在儒家管理思想中,是把人的因索放在首位的,儒家讲的“道”主要是人之“道”(即人的生活准则)。所以,儒家的以“仁”为核心的思想体系,其实质即以人为本。儒家主张人本管理的实现是常变常新的,即“时中”,必须不断推进管理理论和实践的创新。
儒家主张管理者做到“仁者爱人”(《论语·颜渊》、《孟子·离娄下》),《论语》开篇就引用孔子的话说:“节用而爱人”(《论语·学而》),其中的“爱人”思想是孔孟乃至整个儒家的基本观念。具体而言,首先要做到孝悌:“入则孝,出则悌”(《论语·公冶长》)。其次就是要奉行“忠恕”之道(《论语·里仁》):“忠”是“忠恕”之道积极的一面,就是要“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反过来,“恕”是“忠恕”之道消极的另一面,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卫灵公》)。孟子不仅继承了孔子“仁”的思想,认为“仁者无敌”(《孟子·梁惠王上》),还进一步提出了“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孟子·离娄上》)。孟子在孔子“仁”的思想基础上又提出“义”,并称“仁义”(《孟子·梁惠王上》等),认为“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孟子·告子上》),皆为人固有的善良本性。孔孟都主张,管理者为了实现儒家的理想信念,要矢志不渝,必要时要“杀身成仁”(《论语·卫灵公》)、“舍生取义”(《孟子·告子上》),不惜奉献牺牲。
二、管理的手段:“以德”
儒家主张管理者要通过施行“德政”来实现“仁政”。首先,管理者要实行“仁政”。孔子说:“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论语·颜渊》)。“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仁政”,就是管理者身要正,能做到“与民同乐”(《孟子·梁惠王下》),使人民的生活安定幸福。其次,管理者自身必须要有德,从而做到“身正”,通过施行“德政”来实现“仁政”。孔子说:“为政以德”(《论
以人为本的儒家管理思想(定)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