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考试大-护士资格考试
肢体血液循环障碍防范措施
1﹒对四肢损伤﹑手术患者进行床头交接班。密切观察肢端颜色﹑温度﹑毛细血管回流反应﹑脉搏﹑疼痛性质及有无被动牵拉指(趾)痛等,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
2﹒采用预防性措施,避免血液循环障碍
(1)受伤﹑手术肢体局部制动,避免继法性出血或加重损伤。
(2)抬高患肢﹑术肢15-30度,以利静脉血及淋巴液汇回流,减轻疼痛和肿胀。
(3)主动询问患者伤肢﹑术肢的感受,并仔细检查有无血液循环障碍迹象,及时调整外固定或伤口敷料的松紧度。切忌未检查肢体血液循环状况而盲目给予止痛剂而掩盖病情。
(4)对于术后使用自控镇痛装置的患者,应观察肢体的运动功能,尤其是脊柱手术后患者观察双下肢活动状况,严防术后并发症被掩盖而措施补救时机。
(5)由于骨折后的固定包扎,受伤部位血液循环状况常无法观察,向肢体远端能间接反映患肢血液供应情况,因此视为观察重点。
(6)严密观察肢端有无剧烈疼痛,肿胀,麻木感,皮肤有无温度降低,苍白或青紫,发生以上情况说明肢端血液循环障碍,须立即查明原因,对症治疗。
3﹒及时处理肢体血液循环障碍
(1)迅速解除外固定及敷料。
(2)必要时协助医生做好紧急手术探查准备。
(3)对血液循环障碍肢体,应积极对症治疗。供血不足者肢体保持于心脏水平位。如位置过高,会加重缺血。严禁热敷、按摩、理疗。防止增加局部代谢而加重组织缺血。对于静脉回流不畅的肢体应予以抬高。
骨筋膜综合征防范措施
1. 辨别发生骨筋膜综合征的高风险部位,如前臂和小腿。
。
(1)疼痛, 疼痛剧烈,进行性加重. 鉴别是原发伤引起的疼痛,还是肌肉缺血引起的疼痛。
(2)被动牵拉痛, 检查病人右下肢足背屈时有无疼痛。
(3)肢体肿胀, 观察病人患肢末稍神经血管情况。
(4)感觉障碍, 检查患肢有无出现感觉异常﹑两点辨别﹑轻触或灼热痛。
(5)血管搏动减弱或消失。
(6)骨筋膜室内测压压力增高, 发现可疑时测量组织间隔压力。
3. 如出现以上任何两项症状应立即去除患肢的所有敷料,及时报告医生处理。并做好切开减压术的术前准备工作。
4. 双侧肢体进行对照:肿胀﹑足背动脉搏动﹑皮温(正常皮肤温度在33℃~35℃)﹑感觉。
5. 测量患肢直径,客观评估肢体肿胀消退情况。
6. 保持夹板,石膏,绷带等外固定松紧适度,班班检查。可疑骨筋膜综合征立即松解。
,剧疼痛,麻木感。
。
。
下肢深静脉栓塞防范措施
预防
1、严密观察肢端皮色、皮温、感觉、活动及足背胫后动脉搏动,观察患肢肿胀程度及疼痛情况。
2、活动术前教会病人踝、膝关节活动方法。指导患肢被动锻炼;术后患者抬高双下肢,利于静脉回流。视病情及早下床活动。手术当天麻醉消失即可开始让患者做足趾、踝关节的背伸柘屈活动,配合肌肉按摩,从远端向近端,手法轻柔。
3、注意:下肢出现广泛性肿胀、疼痛,小腿肌肉饱满,局部皮肤光亮,禁忌按摩、理疗;老年病人、体力不能支持或者偏瘫患者,可行下肢肌肉被动按摩。
4、穿弹力袜加压弹力袜穿着长度从足部到大腿根部。
5、间歇外部加压使用间歇外部加压器,足底静脉泵可迅速挤压足部静脉,增加血流速度。
6、热敷及按摩术后第2天,既往由静脉血栓形成史及肢体肿甚患者,可行足部腓肠肌处湿巾热敷,或以1%当归红花液按摩。
7、禁烟禁忌主动或被动吸烟,预防尼古丁刺激引起血管收缩,损伤血管内皮细胞,导致血栓形成。
处理
1、血栓形成后护理
2、严格执行医嘱,正确使用抗凝药物、溶栓药物,
3、术后患肢用弹力绷带包扎并抬高,注意观察患肢远端的动脉搏动、皮肤温度及肿胀情况。
4、警惕肺栓塞的发生。
并发症护理
1、肺栓塞肺栓塞典型症状为呼吸困难、胸痛、咳嗽、咯血。三大体征为肺啰音、肺动脉瓣区第二音亢进、奔马律。因此,临床上肺栓塞的预防比治疗更重要。
2、出血溶栓治疗中最主要的并发症是出血。特别应警惕胃肠道、颅内出血。因此溶栓治疗前应检查血型、血红蛋白、血小板及凝血功能;溶栓过程及溶栓后应密切观察病人有无出血倾向,如血管穿刺点、皮肤、牙龈等部位。观察有无肉眼血尿及镜下血尿,有无腹痛、黑便等情况;如有穿刺部位出血,可压迫止血。严重的大出血应终止溶栓,并输血或血浆对症治疗。对于出血性并发症应指导病人自我观察及预防。
3、血栓形成后综合征是最常见最重要的并发症。血栓形成后综合征是发生在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数月至数年,主要表现为下肢慢性水肿、疼痛、肌肉疲劳(静脉性跛行),静脉曲张、色素沉着、皮下组织纤维变化,重者形成局部溃疡,影响患者生活质
骨科患者风险防范措施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