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驼峰平、纵断面设计
1
第三节驼峰纵断面设计
2
(h1)
3
4
i22不应小于8‰,以形成夹停起动条件。当把较小的i22调高为8‰时,i21应相应减少△i ,以免钩车进入二坡后速度大于Vmax,即:
式中, 是较缓之二坡取8‰时钩车增加的动能。
5
I区分成3个坡段
(1)I区一坡( 11,i11)设计:该坡应尽可能陡,使钩车尽快加速且与后续钩车形成间隔,但其上限值应能使调机上峰,故其坡度值i11可取定, I区一坡的变坡点在第一分路道岔之前(P4点前)。
3. 反向设计I区
(2)I区三坡( 13,i13)设计: 为了不在I制始端变坡,应使I区三坡的坡度i13=i21。I区三坡与I区二坡变坡点一般设在I制与顺向道岔之间。若如此设置,在两变坡点间放不下两条T竖,则两变坡点合一设在I区一坡的变坡点处(此时I区为两段坡)。
6
(3)I区二坡(l12,i12)设计:
若i12<i13,为避免出现反坡,则应调整减小i11,使
i12≥i13,但h1的总高度不变。
若因故须降低峰高时,可减缓I区的坡度,此时钩车(易行车,有利条件下)进入I制的入口速度小于vmax。
由上可知,I区的一坡为取定值,三坡为延伸取值,故先确定,再最后设计二坡。
3. 反向设计I区
7
4是从Ⅲ制有效始端至计算点止。由Ⅲ制的长度制和打靶距离靶两部分组成。
8
(1)Ⅲ制动位坡度及长度:
不考虑车辆夹停起动坡度。此段坡的坡度一般取2‰~3‰,高寒地区取3‰~ 4‰,其长度取25~30m(Ⅲ制的过车密度较小,且有I、 II制防护,钩车夹停后易于处置,影响面小。若考虑夹停起动条件, Ⅲ制所在坡将较陡,这招致打靶区延长,影响调车线的连挂区长度)。
9
(3)打靶长度:
一般为80~150m,寒冷地区适当减少。
难行车冬季离开减速器的溜行速度为4~,其溜行距离称为难行车控制的打靶长度。
易行车夏季以低速离开减速器后逐渐加速至安全连挂速度,其溜行距离为易行车控制的打靶距离。
(4)打靶区段坡度:
其上限值应使易行车出打靶区后不超速,其下限值应使难行车在打靶区内不中停。‰~‰的下坡,必要时可以采用平坡。
由上可知, IV区的两坡段是根据使用条件取定,故可先行设计。
10
第二章 驼峰平纵断面设计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