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发烧”小考.doc


文档分类:汽车/机械/制造 | 页数:约2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2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2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发烧”小考
“发烧”小考
“发烧”小考
“发烧”一词从80年代末90年代初开始在大陆流行,时至今日,在网上用“发烧”搜索,还是会冒出156个网站来。十多年了,“发烧”还是这么发烧。不过,“发烧”一词的来源却有些含糊。一说源于英语的“facier”,意为“……迷",因其发音与粤语里的“发烧”极为相似,故而称之。一说源于“audiophile”,意即讲究音质者。还有一说认为就是从现代普通话的医学意义上的“发烧”转化而来的。不管怎么说,“发烧”首先从香港进入大陆,这是没有问题的。从其在大陆的传播与发展的情况看,第二种说法似乎最确切。实际上,“发烧”并没有一个准确的定义。一般约定俗成的是指对于音乐的记录、载体、传播和高保真重现有着执着追求,并为之痴迷。对于这样着迷的人,则被称之为“发烧友”。这样看来,“发烧”必须具有两方面的基础:一是对音乐有很高的鉴赏力,二是有高超的硬件技术。单纯的爱好音乐同单纯的着迷于电子技术一样都不是真正的发烧友。在“发烧”传入初期,是很有一点曲高和寡的。大家都认为认为只有对电子技术有精深的研究,同时又在音乐欣赏上有很高造诣的人才配“发烧友”的雅号。当然发得起烧的钱包也是非常重要的。对发烧友而言,一双发烧的耳朵可能是最重要的。于是判定发烧的级别从某种程度上变成了听力测试,据说水平最高的能够在交响乐中听出指挥翻动乐谱的声音。当然,发烧友对器材的关注程度一点也不下于耳朵。发烧友追求的是通过器材的优化组合来达到高保真重放的目的。他们研究各种牌号的音源设备、放大器、扬声器装置等等器材的特点,根据听音环境的需要,以靓声为目标,环环搭配起来,通过组合满足发烧之瘾。有位老兄,专门从北京坐飞机到广州买连接线,400元一米的买上几段,回家接上一听,不够地道,于是把线放进锅里煮一会,效果好点了,于是又煮了十分钟,接上再听,到位了。发烧友的价值判断是迥异于常人的。凡发烧友看中的烧品,无论是软件还是硬件,都会毫不吝惜的据为己有。即使囊中羞涩也会三天两头去审视一番、抚摸一番,望梅止渴、过过干瘾,直至鼓动店主接上电源放送一曲,品评一番,增长些发烧经验。许多“高度发烧友”由痴迷烧到疯狂。据报载,某都市一群发烧友烧得昏天黑地,甚至倾家荡产。有的过了“而立之年”仍是光棍一条,除了“烧器”家徒四壁。物极必反,发烧友这种“一览众山小”的状况并没有持续太长时间,因为同时具备发烧耳朵、发烧技术和发烧钱包的人实在是比较少。发烧的发展最终还是受音乐的丰富性、普及性影响,它走

“发烧”小考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2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mxh2875
  • 文件大小0 KB
  • 时间2015-0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