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浅谈武夷山民俗文化.doc


文档分类:论文 | 页数:约4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4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4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浅谈武夷山民俗文化.doc浅谈武夷山民俗文化
拔烛桥源于武夷山枫坡村,是当地重要的传统节日活动之一。一百多年来,它以其宏大的表演阵容、丰富的形体动作、深刻的思想内涵,成为农村民俗活动这个百花草园的一朵奇葩,深为村民所喜爱。2007年公布为武夷山市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2008年公布为福建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枫坡村古属黄亭驿,为“四省通衢”商阜的要冲。当年陆游任冲佑观主持,夜宿黄亭,写下了那首著名的《黄亭夜雨》“未到名山梦己新,千峰拔地玉嶙峋。黄亭一夜风吹雨,似为游人洗俗尘。”相传,受往来商贾的影响,枫坡村村民染上了赌博的恶习,不思耕作,以至田园荒芜。村旁火焰山上的妖火也趁机作祟,烧毁庄稼、山林,噬虐乡里。当地极有威望的邱振焰见家乡赌博成风,心里很是着急。据枫坡清·咸丰八年《邱氏宗谱》记载:“除夕夜,奶娘庙的菩萨托梦乡人邱振焰,日:欲除灾难,惟用火攻,以烛桥百架、花灯百盏,于正月十四、十五、十六法事三日。次日,邱振焰,召集乡人制百架烛桥,百盏花灯,与妖火斗法三日后。其烛桥、花灯、赌具,付之一炬。瘴气、妖火散去。”从以上记载推断枫坡村拔烛桥起源应不晚于清成年间。
从那时起,拔烛桥在枫坡村兴起,一百多年沿续至今。
为告诫村民切莫忘记教训,邱振焰等乡贤将拔烛桥作为禁赌的一项有效措施,规定:以后每年春节聚会,商讨拔烛桥活动事宜,凡盖房、添丁者都要制作花灯挂于门前,以图吉利。每年拔烛桥活动由各族轮流组织,以徐姓四年、邱姓三年、李姓二年、王姓一年,其它姓氏与房东十年一轮值。从此,瘴气、妖火驱走了,赌博恶习刹住了,乡村恢复了往日的繁荣景象。
拔烛桥,是由多个烛桥架通过插梢连接而成,长短任意,越长越好,每个架子上安有二个竹筒,内塞棉花,可灌燃油点燃,底座上装有把手可抓可舞。接起来的架子拉直后很象乡间跨越溪涧的木桥,“拔烛桥”由此得名。主要器具有:高照灯、烛擎灯、天鹅灯、蜈蚣灯、斧头灯、关公灯、八角锤灯、龙头棍灯、添丁灯等。主要套路有:

:走在最前者高举龙头,主导着舞烛桥队伍。
:烛桥高低起伏,曲线翻转,寓意烛桥与邪魔搏斗。
:舞龙头者高举龙头,向远处眺望。烛桥把龙头围绕在中间,寓意了团结就是力量。
:烛桥队伍形成“s”形,似从水上游来的火龙,烛桥两头互相拉扯,呐喊,寓意把邪魔拉出村外。
:烛桥两边相互对拔,胜者也须让对方拔回去,寓意相互礼让。
:烛桥尾部随着龙头的摆动,告诉乡人火龙终于战胜了妖魔,将把好运带给村民。
:烛桥围成螺旋状,寓意村民团团圆圆、安居乐业。
拔烛桥,每年农历正月十四、十五、十六进行,一百多年来从未间断。最为壮观要数正月十五晚的表演,那夜由村中有威望的长者主持,菩萨、花灯开道,小伙子们扛着烛桥游街走巷,每经一户人家,主人便合家相迎,燃放鞭炮焰火。扛烛桥的小伙子在“呼”“哈”的呐喊声中,时而飞奔,时而盘旋,时而翻滚,把烛桥舞得像一条火龙。烛桥的周围,鞭炮齐鸣,焰火齐放。鞭炮声、呐喊声、唢呐声、锣鼓声汇

浅谈武夷山民俗文化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4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小博士
  • 文件大小51 KB
  • 时间2018-0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