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谁》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我是谁》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内容。本单元的主题是“我的角色与责任”,《我是谁》是本单元的第一课,它使学生体验不同场合下的角色变化、观察、思考不同角色应有的不同社会表现和应承担的不同责任,为后面了解自己应对家庭、集体、社会承担不同的责任做铺垫。在本课课堂中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学生在体验、交流、合作探究中,使他们感到自己在社会中的不同角色都是社会的需要,每个人都应是遵循一定的规则,履行自己的职责,从而认识自身的价值。
设计理念:
《品德与社会》是一门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基础,体现儿童良好品德形成和发展的综合课程,强调回归生活,突出经验。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习做人是课程的核心。新课程强调学生不仅要用自己的脑子去想,而且要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嘴巴说,更重要的是要动手操作和走进社会,用自己的身体去亲身经历,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品德与社会》课教学要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以学生的生活情境为切入点,激发学生的兴趣,所以,所以我在设计这节课时,主要是让学根据生活体验,了解自己在生活中的角色转换、履行自己的社会职责的,通过创设情境,讨论等活动,促进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在角色体验和评价,从而实现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明白不同场所我们的角色会发生不同的变化;而不同的角色又会对我们提出不同的要求;
2. 通过观察、讨论、体验等活动,知道对自己、对家庭、对集体、对社会应承担的责任,使学生主动履行自己的责任;
教学重点:
使学生明白不同场所我们的角色会发生不同的变化,而不同的角色又会对我们提出不同的要求。
教学难点:
通过观察对比、讨论、体验等活动,认识不同的角色对人的不同要求和所应承担的不同责任。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引出课题。
学生自我介绍。
师:这么多同学都介绍了自己,那我是谁呢?(板书:我是谁?)
二、认识不同场所人的角色会发生不同的变化
1. 课件出示教师在不同场景的照片(家里、学校、超市、旅游区),让学生感受不同场合人的角色不一样。
(过渡语:老师有这么多身份,那你们呢?)
2. 课件继续出示不同场景,让学生说说“我是谁?”
学校、家里、公共汽车、超市、旅游区。
:明明只有一个我,为什么会有这么多身份呢?
生结合生活经验独立思考回答。
(强调:看来我们在不同场所身份在发生着变化。)
三、认识不同场所、不同身份又会对人们提出不同的要求
1. 提问:那你知道在学校怎样做个好学生吗?(生独立思考作答)
2. 大家说得真好,能做到吗?你觉得自己还有那些地方没有做好,该怎么办了?
3、我们班的孩子都将是好学生。在家里你是一个好孩子吗?好孩子应该怎么做?
4、那在医院、商场、学校、公共汽车上,我们又该怎样做呢?赶快讨论一下吧!(分组讨论)
5. 小组讨论。
(教师深入小组了解讨论情况。)
6. 生汇报讨论结果。教师及时进行评价。
7. 小结:通过刚才大家的介绍,我已经明白了在不同的场合应该怎么做,不过光说的好可不行,还要依照我们的标准去做呢。
四、体会不同场所中应该怎样做。
1、生活中你能做一
我是谁教学设计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