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淅川人融入荆楚.doc


文档分类:生活休闲 | 页数:约6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6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6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淅川人融入荆楚
虽然乡音未改,但家乡曲调渐行渐远,曾经的淅川人,已完全融入柴湖,融入荆楚大地。
左手抚握琴弦,右手拉动琴弓,两眼微闭,双脚稳稳站定,胡弦与紫檀木摩擦出的白色粉末洒落在蛇皮撑起的琴箱上,一曲《夸河南》从贾基安指间流出。曲调悠扬,似乎诉说着河南人在湖北大柴湖镇的安家史。
48年前,当丹江口水库移民序幕拉开后,,并在此定居。48年后,柴湖人乡音未改,而言语中偶尔夹杂着的湖北方言,也说明他们已融入脚下这块土地。
“一曲乡音醉荆楚”
河南有句顺口溜,叫“弦子响,嗓子痒”,在大柴湖镇有一句土语:“柴湖街上敲犁面(唱犁铧大鼓书),周围群众来一半。”能够在大柴湖听听家乡戏,对于精神世界逼仄的移民来说是个天大的喜事。
柴湖移民种旱地、吃杂粮,风俗与钟祥当地老居民不同。进厨做饭,下地干活,甚至上厕所,柴湖人也不忘哼着他们的地方戏。
今年64岁的全淅林是个老移民,曾担任大柴湖镇文化站站长,也是报告文学《移民柴湖》的作者。从抵达陌生的大柴湖,到2005年从镇文化站站长岗位上退休,26年间,他创建了钟祥市唯一的“全省特级文化站
”,被尊称为“移民活字典”。
刚移民时,大柴湖条件十分艰苦。“可越贫困越需要精神食粮。”1979年,全淅林顶着压力,在大柴湖镇办了个曲剧团,“当时三中全会召开,我借这个春风就把剧团办了下来,更重要的是,家乡戏能安抚民心,是河南人的传统,老百姓爱好、喜欢。”
随后,全淅林又在1983年创办了柴湖豫剧团,从此,他进入到艺术创作黄金期。一年后,全淅林编创的大戏《风流儿女》,由柴湖曲剧团排演,在当年荆州管辖的十三县市、数十个剧团观摩评奖中,一举拿下演出和创作两个一等奖。
剧团最火的那段时间,每天演出两场,有的乡亲上午看完戏,中午饭都不吃,下午接着看。身为文化站站长的全淅林每天不敢在自家待着,因为向他索要门票的人实在太多。
1987年正月初六,全淅林忙着组织豫剧团演出,眼看开演时间就要到了,一位重要演员却不见踪影。全团上下非常着急,全淅林却对大家说:“不要找了,天要下雨,娘要嫁人,这事拦也拦不住!”
后来大家才知道,这位失踪的演员被淅川豫剧团挖走了,之后,整个大柴湖镇豫剧团便随他消失了。当时正值经济危机,全淅林找到领导,询问上面对镇豫剧团的态度,得到的答复是“等候通知”,可从此却没了下文。
豫剧团散了,可那根琴弦却一直绷在柴湖人的心里,家乡的余音久久无法散去。全淅林记得,南阳豫剧团曾两次到大柴湖镇慰问演出,几乎场场爆满。“一曲乡音醉荆楚”,这是全淅林为第二次慰问演出提炼的主题,也道出了柴湖人的缕缕乡愁。
大柴湖镇在荆楚大地上素有“湖北小河南”之称。柴湖人说的是一口地道的河南话,吃的是河南的捞面条,听的是传统豫剧,“就连生产习惯都是从河南带过来的。”全淅林说,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政府就在柴湖这片土地上实施“旱改水”,改了一次又一次,可都被习惯耕种旱地的村民改了回来。
除了全淅林,柴湖镇还有一位与曲胡结缘的名人,那就是贾基安。今年71岁的贾基安做得一把好琴。多年前的一次大病,让没上过学也不识谱的他萌生了自制曲胡以慰乡音的想法。在没有老师的指导下,全凭自己的观察和摸索,数十年下来,他用纯手工方式制作曲胡、板胡四十余把。为了做琴,他的左手大拇

淅川人融入荆楚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6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zbggqyk171
  • 文件大小0 KB
  • 时间2015-0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