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早教的经验分享
编者按: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对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的重视程度也越来越高。调查表明,越来越多的3岁以下婴幼儿家长希望将孩子送入托幼机构接受早期教养。因此,加强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工作,已成为新形势下教育行政部门提供社会公共服务的一项重要职能。上海,作为中国学前教育的前沿阵地,早在1999年就印发了《关于推进上海市0~6岁学前教育管理体制改革若干意见的通知》,要求全市构建0~6岁整体、系统、科学的学前教育体系,为上海0~6岁学前教育整体协调发展打下了基础,上海的早期教育也走在了全国的前列。
黄浦区早期教育第二指导中心:质与量的追求
回想十多年前,政府提出开展早教指导服务工作的要求至今,早教工作不断推进,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一路走来,我们在“质与量”的问题上一度纠结,不停摇摆。我手中的这本早教手册见证了我们探索的历程。
发展之初,“没有量何谈质”占据着我们的思路:我们中心统一印发了早教手册,将手册的意义宣传为“入园报名”的必要材料之一,以此招徕家长;将手册的内容设计为早教活动数量的记录,呈现“每年4次”的目标定额,以此留住家长。事实证明,这一招确实有效,上门宣传时一句
“报名时要看的哦!”还真能拉来不少家长。但是家长获得早教手册只是为了日后顺利入园报名。随着早教活动质量的提升,家长变“要我来”为“我要来”,显然原来的早教手册已经失去了它的价值,我们在调查听取家长需求、精心设计早教活动的基础上,重新审视了“早教手册”的意义,这本手册的意义不应只是一份“死”的记录,更应成为“活”的家教指导工具。由此出发,我们中心牵头启动了对早教手册的修订。我们将早教手册的修改作为“早教课程研发”的重要方面,结合对《上海市0-3岁教养方案》的研究,以课题引领,进行系统探索,逐步将早教“记录”册改造为早教“指导”册。修订后的手册内容上不仅仅是次数的记载,而是在结合0~3岁婴幼儿各月龄的发展要点的基础上,增加了对早教活动期间幼儿发展的质量评价,对家长观察要点的梳理,填写手册的人员不仅仅是教师,更需要家长的观察和参与,让家长的关注点能从量上转移到质上。此后,随着实践和研究的深入,我们增加了系统的0~3岁婴幼儿发展评价,帮助家长对婴幼儿的成长常态地进行科学观察与评价;增加了婴幼儿生理健康发展的相关要点,如生长曲线图表、意外伤害防范等,帮助家长树立了“医教结合,科学育儿”的理念。中心还陆续举办“早教手册”的使用培训,并配以相关咨询,帮助家长科学、合理、有效地对婴幼儿实施观察和干预。在早教手册的指导下,家长开始与早教指导者共同辨别孩子的不能和不为,家长开始了解并尊重宝宝的年龄特点和个体差异,成为孩子成长中的观察者、支持者、引导者。
科学的指标、切实的指导,我们的专业性在小小的手册上得以彰显,以此赢得了家长的认可。如今,家长依然对早教手册孜孜以求,但不再是为了入园报名,而是为了从中获得科学有效的家庭教育指导。正如家长对于早教指导的参与,也不再是被动地参与,而是主动地需要。除此之外,早教指导中心还研制了《早教指导活动课程大纲》和《早教指导活动方案》,形成了《不同月龄段语言有效指导策略》等,并通过
“育儿小报”“网上沙龙”将这些专业指导广泛辐射。我们指导中心专业的引领,分中心质量的提升,最终实现了覆盖率、参与度等
上海早教的经验分享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