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经济 免费经济简而言之就是透过提供免费的产品或服务,来达到获利的目的。而其手法都是透过免费的吸引力为起点,建立起其他的获利管道,而广告是最为熟知的一种。 长尾理论的作者克里斯·安德森认为:所谓“免费经济”主要有三种:第一种是传统的免费产品,如金吉列剃须刀模式,是最自然的延伸产品。这也是另一种形式的交叉补贴,由此延伸出来的是传统新闻媒体模式。这种产品之所以免费是因为它的成本由广告主来补贴,所以,也可以称之为第三方市场——出版商、广告商和消费者,他们得到免费的一切。 第二种免费产品是指以前收费,后来随着成本越来越低,最终成本消失。根据摩尔定律,过程需要的成本每年都在减少,当成本逐渐接近于零时,你可以最终将之视为免费。hotmail最开始尝试一小部分服务免费,用户为剩下的一部分服务付费。从2000年到2002年,用户得到的免费服务越来越多。因此,Gmail表示,他们即将推出一个容量为1000兆的免费服务,从此,该市场发生了革命性发展。雅虎表示:“我们提供给用户的是无限存储服务,通过这些加强雅虎和用户的联系。同时,通过别的方式赚钱,可以是雅虎新闻频道的横幅广告;也可以是通过掌握用户行为信息,而吸引广告投放。” 第三种免费模式就是礼品经济。现在的维基百科、博客空间、craigsli等属于这种。在这种模式下,的确有真的经济存在,而且出于没有财务考虑的动机,诸如声誉、注意力和表达欲等等。所有的社交目的,事实上被证明具有不可低估的影响力,而这种目的让人们免费获得一切。而在此之前,没有哪个平台可以做到这些。 演进与秘诀 吉列开创免费模式 1903年,满脑子乌托邦式幻想的软木瓶塞推销员金·吉列(KingGillette)已年近50,却渴望成为一个发明家。他花四年时间发明的可更换刀片式剃须刀,在最初销售的一整年里,只卖出了51副刀架和168枚刀片。但随后,吉列所做的事情却创造了一种全新的营销模式。他不惜血本地将数百万剃须刀低价卖给军队,以期士兵们在战时养成的剃须习惯能够延续到战后。他将刀架卖给银行,后者将其作为礼物派送给新储户。他的剃须刀无所不在,几乎和所有商品都捆绑在了一起——从绿箭口香糖到咖啡、红茶包,不一而足。这样,仅仅过了一年,他就已经售出了9万副刀架和1240万枚刀片。吉列开创的营销模式给后世的商业留下了一个重要的遗产:提供免费(或者至少是廉价得近乎免费)的平台产品,然后通过耗材或者补给或者服务来获得真正肥厚的利润和收入。如今,这个被经济学家称为“交叉补贴”的定价策略几乎在所有产业都已司空见惯:比如,电信公司会免费送你一部手机,当然条件是之后两年你每个月都要花很多钱打电话;咖啡供应商会免费送一台咖啡机放在你办公室里,不用说,他的收入主要是靠出售咖啡包给你;惠普的打印机便宜的才300元人民币,但打印墨盒正是这家年营收逾千亿美元的IT公司的重要利润。因此,你也知道了,为什么PlayStation3游戏机刚出来时600美元的售价是个大笑话——游戏机厂商的利润主要来自于从第三方游戏软件中的分成,索尼却执著地要把主机卖个大价钱。 免费经济时代满天飞的免费品意味着你可以免费获得一件产品,只要你购买另一件,或是愿为某项服务付费,而后者恰恰是真正的利润和收入所在。100年前发源于剃须刀的免费策略,经过最近十多年来信息技术的推波助澜,由最初的营销辅助手段逐渐演变成整个互联网商业模式的核心,并开始重新界定未来商业的一切。克里斯·安德森称:“过去100年来这种模式只是前奏,经过十多年来信息技术的推波助澜,真正的免费经济时代将拉开帷幕。”互联网正是一片免费的乐土。正如40年前加州工学院教授CarverMead的摩尔定律指出的,微处理器的单位价格每18个月就下降一半,带宽和存储器的价格甚至下降得更快。特别是由于技术的发展,海量用户带来的规模效应使得服务单一用户的成本趋近于零,聪明的公司早已不再收费。这些引导潮流的市场颠覆者的商业信条是——“先免费那些别人还在收费的生意吧”。不乏这样的成功案例。事实上,Google的所有产品或服务都对消费者免费,从搜索到电子邮件Gmail、Gtalk再到在线办公软件Apps。其2004年推出Gmail免费邮箱时空间高达1GB,而当时雅虎25MB邮箱还要交钱才能用。免费的当然不止是邮件和搜索引擎服务。2007年,《纽约时报》过去28年来的报道和文章你都可以免费从网上看到,《华尔街时报》的许多内容也将免费;可以联络旧友、结交新朋的Facebook,可以收看几乎所有流行短片的YouTube也是免费的;全世界游戏产业增长最快的是免费在线游戏——史玉柱的《征途》……安德森甚至更加乐观地预测,被互联网技术浪潮所席卷的任何事物都将走向免费,至少与消费者密切相关的那些产品会是如此,甚至可能波及一切领域——免费是一种必然宿命,而不是一种选
免费经济(互联网商业模式剖析)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