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性与功利主义伦理学
摘要:伯纳德威廉斯强调哲学必须直面人类生活的复杂性和困难性,他批判以往哲学回避现实,特别是功利主义和康德主义,以恶劣的方式将生活简单化,忽视了个人情感、规划和运气对伦理生活的影响。他通过对功利主义后果论结构的分析,指出其中所包含的消极责任特征,批判功利主义忽视了个人分离性的重要性以及对个人完整性的破坏。威廉斯强调个人是情感需要、功利偏好和理性能力的综合体,主张应该从人的主体自身出发去思考道德问题,认为重要问题是人如何过有意义的生活,而不是我应该遵守什么样的规则。威廉斯的批判是强有力的,对功利主义的发展具有重要启发。
关键词:伯纳德威廉斯;个人完整性;后果论;消极责任;不偏不倚;功利主义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04(2014)03?A50?A8
一、关于后果论的理论架构及其缺陷
经过古典功利主义与现代功利主义的发展演进,功利主义的理论形态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在核心原则上仍然保持一致。阿玛蒂亚森将功利主义的核心要素归结为三个:“后果主义”“福利主义”“总量排序”,并指出所谓“后果主义”“指的是以下主张:一切选择(无论是对于行动、规则、机构等等所做的)都必须根据其后果(即它们所产生的结果)来评值”[1]。根据后果论,行为的道德属性取决于其后果的价值,其根本目的在于提高事态的内在价值,而对达到这一目的的手段置之不理。伯纳德威廉斯指出:“我认为,后果论的中心思想是,只有那种具有内在价值的事物是事态(state of affairs);任何其他事物具有价值,这是因为它导致了某些具有内在价值的事态。”[2](8081)也就是说,具有内在价值的事物是事态而非产生价值的行为,行为与行为者只是达成事态的手段。“功利主义者所感兴趣的,只是幸福的总量。他们完全不在意幸福是如何产生的,也不在乎是谁的幸福岌岌可危”[3],这种后果论的理论架构使得功利主义饱受批评。
威廉斯对功利主义的批判就是从对功利主义的后果论结构的批判出发的。他认为,虽然功利主义的理论形态多种多样,但是都坚持善对于正当的优先性,功利主义通过行为的效用(utility)来评价行为,而不是通过行为的其他任何内在属性,主张产生最多效用总量的行为就是最具有道德正当性的行为,对效用最大化的追求以及对作为行为者的个人的漠视,使其极易导致消极的责任原则的产生。所谓
“消极责任”(negative responsibility),是指“假如我知道如果我做X,O1 将会产生,如果我不做X,O2 将会产生,而且O2 比O1更坏,那么,如果我自愿不做X,我就对O2负有责任”[2](105)。在功利主义看来,价值的基本载体是事态,因此,作为功利主义的行为者,不管其作为一个独特的个体具有怎样的计划、欲求和想法,他的行动必须是当前形势下所有相关的因果因素(包括因果范围为内自身和其他人的所有计划和欲求)的输出。这就要求行为者对所有与其相关的事情负责,不管事情是否由其直接引起。即使坏的结果的产生不是由于他的行为直接产生的,但是如果经过了他的允许或默认,或者对事态的发展没有进行有效的干预,他都应该对此负责。功利主义要求我们尽最大的努力去促进总体福利的增加,“正确的行动是那种在可选择的行动中,能最大限度地增进善(在不利的境况里,也包含最大限度地减少恶)的行动”[2](83),反过来说,如果我们没有按照这一目标去行为,那么我们就要对未能实现最大总体福利负责。可见,消极责任只是对功
收稿日期:2013ㄢㄢ5;修回日期:2014?A4ㄢ4
作者简介:任付新(1986),男,山东聊城人,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 现代西方哲学
利主义道德原则的另一种表述。
威廉斯指出,现代社会中的个体生存面临着严重的道德困境,而这种道德困境的实质在于功利主义的“积聚性冷漠(agglomerative indifference)”[4](4)。这种冷漠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功利主义只关心实现具有最大价值的事态,但是并不关心行为者及其行为所具有的贡献;第二,参与达成最大价值的事态的行为者与其他行为者拥有相同的份额,因此,事态的总价值与独立存在的个人无关;第三,功利主义的把追求功利最大化作为根本目标,要求每个行为者为实现这一目标而努力,忽视了行为者所具有的偏好和欲望的满足,不关心个体的需求,只是一味地追求整体利益最大化(或平均利益最大化)。[4](35)
威廉斯指责消极责任对行为者施加了过强的道德要求,这与功利主义所追求的公平原则相矛盾。他列举了乔治和吉姆的例子来对此进行说明[2](9196)。按照功利主义的观点,这两个例子根本不存在所谓的道
完整性与功利主义伦理学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