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定存款准备金有效性分析
摘要:本文主要分析存款准备金的特点及潜在的缺陷性,从存款准备金制度的政策原理、哪些因素削弱我国的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效果、存款准备金政策的实际效果的分析三个方面来分析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的有效性。
关键词:法定存款准备金;金融机构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10-0-01
法定存款准备金(Reserve Requirement)是指存款准备金是指金融机构为保证客户提取存款和资金清算需要而准备的资金,金融机构按规定向中央银行缴纳的存款准备金占其存款总额的比例就是存款准备金率。
下面将从存款准备金制度的政策原理、哪些因素削弱我国的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效果、存款准备金政策的实际效果的分析三个方面来分析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的有效性。
一、存款准备金制度的政策原理
货币供应量等于基础货币乘以货币乘数。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从这两个方面来影响货币供应量。一方面,是通过直接影响商业银行手持超额准备金的数量,调节其信用创造能力,间接调控货币供应量。法定准备金率的变动同商业银行现有的超额准备金、市场货币供应量的变动成反比,同货币市场、资本市场利率的变动成正比。另一方面,通过改变货币乘数,使货币供应量成倍的收缩或扩张,达到调控目的,这是该项政策的作用重点。
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的局限性。在实际操作中各国中央银行很少将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作为一个常用的货币政策工具使用,主要原因是:
(1)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对货币供应量的作用通常过于猛烈并且缺乏弹性,威力巨大,不适于作为日常的货币政策操作工具。法定存款准备金的微小变动都会引起货币供应量的剧烈变动,容易给社会经济运行带来较大震荡。
(2)如果一个国家的直接融资占整个融资体系的比例较高,社会融资总量中大部分不是通过存款类金融机构的媒介作用而发生,出现所谓的“脱媒”现象,此时,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变化对社会信用总量的调节作用就局限在相对较小的范围内,这一工具的功效就会大打折扣。
(3)如果存款类金融机构持有较高比例的超额准备金,此时,上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则不会对银行流动性及资产结构产生较大的影响,从而不会引起货币供应量的较大变化,其功效收到很大限制。
(4)法定存款准备金是存款类金融机构日常业务统计和报表中的一个重要指标,频繁地调整势必会扰乱乱存款机构正常的财务计划和管理,同时也破坏了准备金需求的稳定性和可测性,不利于中央银行的公开市场操作和对短期利率的控制。
二、削弱我国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效果的因素
削弱我国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效果的因素可以从其制度本身、经济环境和传导机制等方面来分析原因。
。我国于2004年4月25日起实行差别存款准备金率制度,其具体内容为金融机构适用的存款准备金率与其资本充足率、资产质量状况等指标挂钩。金融机构资本充足率越低、不良贷款比率越高,适用的存款准备金率就越高;反之亦然。
。商业银行和企业是传导链中的新主体,其经营状况和反应灵敏度对政策的有效性有重要影响。商业银行面对银行市场的强烈竞争,处于自身的利益考虑仍在进行放贷,货币收缩效果甚微。
。近年来GDP的增长中很大一部分依赖于
法定存款准备金有效性分析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