痹病证治——焦树德教授临证经验
王伟钢 中日友好医院
焦树德教授从事中医临床工作 60 余年,早年随外祖父学习中医,攻读古典医籍,中医理论
基础深厚,非常重视中医理论对临床的指导, 善于灵活运用辨证论治, 临床疗效卓著, 在诊治中
医内科疑难重证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特别是从 20 世纪 50 年代开始, 对痹病进行了广泛深入
的研究, 创议了“尪痹”和“大偻”新病名及初步诊治规律, 经过多年的临床和实验研究, 逐渐
形成了治疗痹病(行、痛、着、热痹)、尪痹、大偻等相关疾病的独特理论、诊疗思想和系列方
药,对痹病的研究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对痹病学术研究具有推动作用。 本文仅就焦树德教授治疗
痹病、尪痹、大偻的临床经验加以简述。
一、治疗痹病(行、痛、着、热痹)的经验
⒈对于痹病的成因:正如《素问・痹论》中所说:“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其
热者,阳气多,阴气少,病气胜,阳遭阴,故为痹热。”指出了行痹、痛痹、着痹、热痹的成因。
同时还特别提出“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中的“合”字具有特殊的含义,即三种邪气
“合”于皮,则发生皮痹;“合”于脉,则发生脉痹;“合”于肝,则发生肝痹;“合”于肾,
则发生肾痹 ,, ,风、寒、湿三气相合,“合”于五脏、六腑、皮、毛、脉、筋骨某处,即发生
某痹。且《素问・痹论》还指出《素问・痹论》:“不与风寒湿三气合,故不为痹。”“合”字
的另外一个含义是指合与时令, 即与四季各藏所主之不同的时气相合而为不同的痹, 如《素问・痹
论》说:“以冬遇此者为骨痹,以春遇此者为筋痹 ,, ”。
⒉痹病的治疗:
⑴行痹: 以祛风蠲痹法, 常用蠲痹汤、 防风汤随证加减。 同时根据前人的经验“治风先治血,
血行风自灭”,在处方中佐以活血之品。还须注意“疏风勿燥血”,处方中用赤白芍、 当归以益
血。
⑵痛痹的治疗:以散寒除痹法,常用千斤乌头汤、甘草附子汤等随证加减。 在选药上要考虑
寒邪阴凝闭涩,非大辛大热之品,不能驱散。并应结合古人“真阳煦熙,寒凝可释”的理论,在
处方中佐用补肾阳的药物。在用药时,为做到“温散不助火“,如有小便黄、舌尖红者,可加黄
柏,既可苦以坚肾,有可防温热药化火。
⑶着痹的治疗:以化湿蠲痹法,常用补土燥湿汤、薏苡仁散、薏苡仁汤等随证加减。治疗时
结合前人“脾健湿邪可去, 气旺顽麻自除”的理论, 在祛湿疏风散寒之外, 还要兼以健脾益气之
品。并且风药也有胜湿的作用。
⑷三痹同治法:行痹、痛痹、着痹有时在临床上同时出现,具有三痹的临床表现特点,常用
三痹汤或独活寄生汤随证加减。焦树德教授还自拟“治痹汤”,用于串痛、疼痛、沉重、肿胀皆
有者,也可随证加减,分别用于行痹、痛痹、着痹。
治痹汤:桂枝 10g ,制附片 10g,白术 15g,羌、独活各 10g ,威灵仙 15g ,防己9 g,生薏
苡仁 20~ 30g ,千年健 15g,当归9 g(或丹参 15g ),甘草 5g 。
本方体现了前人“疏风勿燥血, 温散勿助火, 化湿不劫阴”的用药经验。 焦老还强调痹证一
般多为阴证,除非已转化为热痹者外,均应以桂枝、附子为治痹要药,如兼见热象较多者,可加
丹皮、 丹参、 知母、 赤芍之类, 以制桂附之燥热即可, 不应将辛温之品全部去掉而改用一派寒凉
痹病证治——焦树德教授临证经验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