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翻译观下文化负载词的翻译
内容摘要:本文根据巴斯奈特的文化翻译观来探讨客家山歌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策略以及翻译中存在的问题。目的在于指出文化翻译观对于文化负载词翻译的指导作用及解释性,为客家山歌的传播做贡献。因为文化负载词种类的特殊性、复杂性,翻译过程中所采用的策略也应该是灵活多变的。
关键词:文化负载词客家山歌文化翻译观
翻译的质量决定了中西交流的效率,随着中西交流的频率越来越高,这对翻译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中西之间存在文化之间的差异,翻译过程中存在或多或少的障碍和难点,这也给译者提出的更高的要求。而文化负载词(culture-loaded words)正是难点之一。所谓文化负载词就是指那些带有特殊文化内涵的词,它是有别与其他国家的文化。同时这些文化负载词能够反映特定时期的经济基础、时代背景、政治风貌、物质文化和宗教信仰等。不同时期有不同的文化负载词的产生。文化负载词在原文中一般扮演两种角色。一是为了实现概念意义,也就是字面意思。二是为了传达特殊的文化内涵。不同的角色决定了在翻译时所采用的不同策略。如果是为了实现概念意义,此时译者可采用直译的方法表达字面意思而不需把文化内涵翻译出来。反之,要采用意译等方法将原文的文化内涵传递出来。文化内涵又可以分几种。第一原文的文化负载词能在目的语中找到具有相似的文化内涵。第二不能再目的语中找到与原文相似文化内涵的文化负载词。与目的语中的文化内涵是否一致也决定了不同的翻译策略。由上述可见,文化负载词的复杂性,特殊性必然给我们翻译时带来一定的困难。尽管翻译文化负载词是存在一定的困难,但是译者们发挥各自的主观能动性,应用不同的翻译理论来指导翻译实践也为我们在翻译文化负载词中提出了很好的借鉴。有灵活多变的翻译策略为其后文化负载词的翻译奠定坚实的基础能够更好地指导我们翻译实践活动。本文采用巴斯奈特的文化翻译观来指导文化负载词的翻译。
文化翻译观是巴斯奈特提出的。20世纪80年代出现文化转向时,译者们的翻译不是仅仅局限于文本之间的翻译,而更多的是把翻译置身于文化范畴之中。即翻译不仅仅关注文本内部之间的联系还有注重文化之间的交流。巴斯奈特认为翻译就是文化之间的交流。只停留在文本内部的翻译已经不能够顺利达到翻译的目的。巴斯奈特将自己的文化翻译观诠释为以下几点。第一,翻译的单位是动态多变的,以前的句子、语篇为单位的翻译应该被文化翻译单位所取代。第二,翻译不是简单的译码解码过程,更多的时候应该是重组信息的过程,而目的就是为了交流。第三,翻译不是对原文的重复,以前认为只需要将原文的意思表达出来就算达到的翻译的目的,现在强调的是原语文本在目的语文化中是否拥有等值的文化功能。第四,既然翻译是为了达到文化之间的交流,那么不同时期的文化交流必然有不同的规则,相应的翻译时也会有不同的规范和原则。
由此可见,翻译不是独立存在的,它与其他学科必然存在一定的联系。这样的联系也为我们的翻译提供的不同的新视角。例如生态学、文学、语言学等为我们的翻译实践提供了新角度。因此,译者们应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展现他们译者的主体性,把目的语文化的需要和读者的接受考虑进来,更好地指导翻译实践。
客家山歌是民间文学的一种形式,客家山歌丰
文化翻译观下文化负载词的翻译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