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面推进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作为一名思想政治教师,课堂教学固然重要,但教学反思也是必不可少的。教师只有在不断反思自己教学行为的基础上,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探索,才能与时俱进,不断充实自我,提高教学业务水平,促进教育教学工作有效地展开。下面是本人对《文化生活》模块教学工作的一点思考一、对教学内容的反思。《文化生活》是新课程改革新增的模块,在此之前我们都没有接触过,这对教师而言是个极大地挑战。因此我们在上课之前必须精心备课,认真钻研教材内容。通过钻研教材,把握好教学重点和难点,了解知识点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的整合,对一些知识进行恰当的扩展。尤其是要分清重点和难点,这对教学是非常的重要。在时间分配方面,要注意合理利用,讲练结合,把与高考考点有关的知识一定要分析细致,讲解透彻。例如,在第一课《文化与社会》的教学过程中,对“文化软实力”的补充是必要的。文化软实力作为一个比较热的词,本人觉得主要是从“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文化与综合国力”、“优秀文化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等方面进行理解,“提升我国的文化软实力的措施”也有必要进行拓展。一节课完了之后,我觉得一定要对教学重点和难点的把握进行反思,问一问自己重点讲透了吗?难点突破了吗?等等。这些都可以在学生的作业里得到很好的反映。同时对于理科班的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也不能忽视,因为他们要进行学业水平测试,而学业水平考试侧重的就是基础知识的掌握。二、对教学方法的反思。乍一看去《文化生活》似乎是很好学的,而事实并非如此。虽然“文化”这个词大家都很熟悉,甚至文化就在我们日常生活间。但《文化生活》的基本理论也是比较抽象而深奥的。如果只是简单地从概念讲到概念,空洞的说教,而没有具体的实例,学生是比较难理解和接受的。因此,如何想方设法地化抽象为具体,化枯燥为生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也是值得思考的。对于抽象难懂的理论知识,举例法的运用很重要。教学过程中要善于从那些直观而具体的现象以及学生身边的事物和生活常识入手,设计教学内容,把学科知识和生活现象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更好的理解抽象的知识。例如本人在讲“文化对人的影响”这一框题的内容时,我例举了媒体中经常能看到的中外礼节的差异,从而从对比中得出文化影响人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另外在讲解文化影响人的特点时,我例举了校园标语、教室标语、学习过程以及我们的语言习惯来印证文化影响人的潜移默化和深远持久的特点。“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乡音难改”等事例都易于被学生理解和接受。三、对教学关系的反思。在教与学的关系上,传统教学片面强调教师的教,形成了以教师为本位的教学关系。这种教学关系就是:我讲,你听;我问,你答;我写,你抄;我给,你收。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丧失了,教师也不是教学的主导者,而是扮演了教学活动的主宰者的角色。在这种填鸭式的课堂上,“双边活动”变成了“单边活动”,教代替了学。教师都忙于往学生脑子里塞东西,而忽视了学生自主学习、自我探究的学习需求,教学效率较低,教学效果欠佳。为了适应新课改的要求,教师在课堂上要做学生的引导者,留给学生思考的余地。思想政治新教材内容设计了许多的问题探究,这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是很有帮助的。因此,让学生从问题探究中充分表达自己的见解是非常重要的。在教学过程中,问题探究的使用要把学习的主
《文化生活》教学反思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