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舞蹈课德育论文.docx舞蹈教育是高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舞蹈对于人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德育教育是高师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把德育教育渗透到高师公共舞蹈课教学中,让学生在舞蹈学习的过程中既能够得到艺术美的陶冶,又能够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道德情操的教育。高师;舞蹈教学;德育;渗透舞蹈是人类最古老的的艺术形式之一,是以身体动作为主要表现手段,向人们传达思想情感、社会现象的综合性艺术形式。我国早在西周时期就建立了完整的乐舞教育制度,其教育理念就是通过乐舞的美育对受教者进行情感和道德的教导感化。著名古代音乐家朱载堉认为乐舞的功能就是治己和事人,强调了通过乐舞让人们接受道德感化。迄今,以舞化人的教育理念仍然对我们具有重要的启示。学校是德育教育的重要阵地,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我国的教育事业飞速发展,但是部分中小学教师的道德修养还有待提高。近年来,各种负面的教育事件层出不穷,社会对全面培养高素质教育人才更为重视。德育在我国的教育方针中始终位居首位。《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指出要构建大、中、小学有效衔接的德育体系,创新德育形式,丰富德育内容,不断提高德育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时效性。这对新时期的高校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和目标。高师院校应该为学生创建良好的德育环境,把德育融入学校的课堂教学、学生管理、学生生活的全过程,增强德育实效性。高师院校承担着培养合格的中、小学教育人才的重任,德育教育对高师学生未来的职业环境建设非常重要,高师学生要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必须能与德并重。在舞蹈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和道德修养,把舞蹈教育与德育有机融合,让学生在舞蹈学习的过程中既得到艺术美的陶冶,又能够潜移默化地受到思想情操的教化,最终达到培养德能兼备的中、小学教育人才的目标。一、舞蹈的德育功能一锻炼个人意志品格。意志力是人格的重要组成因素,对人的发展有着重大影响。美国著名舞蹈家沃尔特•特里对舞蹈艺术的教育功能是这样阐述的把舞蹈素材用于教育,去发展身体肌肉,调整肌肉,保持身体平衡;舞蹈练习和舞蹈节奏可用于治疗,以帮助受伤的肉体和挫折的心灵复原。高师在校大学生心理正迅速走向成熟,但又没有真正成熟,时常会出现焦虑、暴躁等不良情绪,部分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上缺乏吃苦耐劳的毅力和受挫抗压能力。舞蹈学习是一个充满挑战的过程,学生在舞蹈学习过程中,需要克服身体的疼痛,在不断地克服困难的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个人意志力和忍耐力。二培养团队合作意识。俗话说众人拾柴火焰高,团队合作能力是当代大学生必备的素质。舞蹈教学的授课形式以集体授课为主,具有较强的统一性和规范性,就以舞蹈实践教学来说,教学中要求每个学生要有统一规范的动作和整齐的队列,如果一个同学出错就会影响整体的效果;有的动作还需要同学与同学之间相互配合完成,学生在集体学习舞蹈的过程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逐渐形成集体观念和团队合作意识。三树立正确的爱国主义价值观。爱国是公民最基本的价值准则,也是德育教育的根本。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理想信念、爱国主义价值观,是促进中华民族振兴的重要工作之一。我国拥有丰富多彩的民族民间歌舞文化,其中蕴涵着深厚的教育内容,在民族民间舞蹈的教学中可以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民族意识和爱国情感,激发学生正确的爱国观。四养成良好的社会公德。社会公德看似小事,但却是维护社会公共生活正常秩序的必要条件,也是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的最基本要求。舞蹈教学每个环节都能够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从开始上课的师生问好,到下课要求学生有序地离开,都能够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并且把它延伸到生活中,形成习惯,最终达到以舞化人的目的。二、德育教育融入舞蹈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一舞蹈教师重技能轻德育舞蹈教师,首先是一名教育者,然后才是一名有关舞蹈知识和技能的传播者和引导者。很多舞蹈教师在教学中过于重视舞蹈动作和舞蹈知识的传授,教学中德育目标不明确,舞蹈教学中融入德育教育更多还停留于理论层面。二课程设置不合理,德育效果不理想高等师范院校公共舞蹈课程教学内容主要为形体训练或舞蹈鉴赏,教学内容缺乏完整性,无法满足学生的学习热情。加之学生都是成年人,行为习惯、思维等基本定型,公共舞蹈课时设置较少,且每一次的教学对象都不同,教师虽有意识地在舞蹈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但教学延伸难以进行,德育效果不理想。三师生相互缺少交流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不只是知识的传播者,还应是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培养者。公共舞蹈课程的学生来自不同的院系和各个专业,舞蹈教师上完课就离开教室,与学生来往得很少,彼此不了解,相互之间缺少交流,教师无法对学生的一些失德行为进行及时处理和纠正。三、舞蹈教学中德育的渗透策略高师院校公共舞蹈教育应以知识教育为基础,最终落实道德素养培养。以舞蹈教学为手段,寓教于乐使学生在愉悦
公共舞蹈课德育论文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