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伤寒论讲义2.ppt


文档分类:医学/心理学 | 页数:约31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31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31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伤寒论讲义
第二章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
第一节太阳病概论
一、太阳病提纲
[原文]
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1)
[词解]
(1)头项强痛:即头痛项强。强(jàng)指强硬不柔和,是指项部拘急牵引不舒,并非颈项强直。
(2)恶寒:恶(wù),讨厌、憎恨之意。在此作畏、怕解。恶寒,即是怕冷。
[提要]
本条提出了太阳病的基本脉证。所以后世把本条作为太阳病的提纲。
[释义]
太阳之为病——“…之为”字在伤寒论中共出现396次,有两种释义。
①作代词,代人或事物。如“复与之水”(380条),这里“之”代表患者。“桂枝汤主之”(12条),这里“之”代表病。有时在动词后作代词、宾语。如“当下之”,这里“之”代表宾语。
②作助词,可译为“的”。如“吐之内烦”,即误用吐法(造成)的内烦。
“之为…”的形式,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如《战国策·赵策》有“至于赵之为赵”句,王力先生释为“上推至赵氏开始建成赵国的时候”。据此将“太阳之为病”可译为“太阳病开始形成的时候”。
(2) 脉浮——太阳受邪,卫气抗邪于外,故脉浮。浮脉是表证的主脉,其状如水漂木,举之有佘,按之不足。即手指轻轻触及诊脉部位皮肤,即感脉搏搏动,稍用力就感无力感
(3)头项强痛——太阳经脉行于项,风寒外束太阳,则经气不利,故头项强痛。
(4)而恶寒——“而”是“而且”、“一定”的意思。即强调“而”字后的词组。“而恶寒”说明恶寒是太阳表证必有之证。恶寒是卫阳被寒邪郁遏,不能温煦分肉所致。
*此条的脉证是太阳病初期阶段的共有症状,所以有的注家把此条作为太阳病的提纲。
*太阳病恶寒发热并见,但有时候发病早期可能尚未发热,只见恶寒,故未把发热列于本条。
二、太阳病分类
[原文]
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2)
[词解]
(1)恶风:为遇风则恶,无风则安,实属恶寒较轻者。章虚谷说“恶寒必兼恶风,恶风必兼恶寒,但有微甚之别…”。
(2)脉缓:指无力的脉象,非指后世一息四至的脉象。句首有太阳病三字,知脉象浮缓。
[释义]
(1)太阳病——本条句首言“太阳病”,故当包括第一条的脉证。
[提要]指出了太阳中风证的脉证。
(5)脉缓——由于汗液外出,皮肤经脉疏松,故脉缓。脉缓当是浮缓,与伤寒脉象相对而言。
(4)恶风——由于汗出毛孔疏松,不胜风袭之故
(3)汗出——风为阳邪,其性疏泄,所以卫不固外,营不内守,而汗出。
(2)发热——风邪犯表,卫气抗邪,正邪交争于表故发热。
*太阳中风的病因、病理、治法
病因:素体虚弱,外感风邪所致。
病理:邪气外犯,卫阳不固,营卫不和。
治法:解肌(解肌表之邪)固表(扶助正气)
[原文]
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3)
[词解]
①未发热:为暂时没有发热,与无发热不同。方有执说“未发热者,始初之时郁而尚未争也”意思是初期阳气闭郁,不能与邪相争之故。
②脉阴阳具紧者:阴阳在此指脉的部位,阴指尺部脉,阳指寸部脉。脉阴阳具紧,指寸关尺三部脉均见紧象。以句首有太阳病三字,知脉象浮紧。
③伤寒:证名,指风寒邪之邪侵袭肌表所致的表证。
(2)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发热之迟早与体质强弱有关。寒邪侵袭较轻,卫阳被郁不重,则正气及时达表抗邪,故发热较早。若寒邪较重,卫阳郁闭,不能及时达表抗邪,则发热较晚。然发热的迟早与否,太阳伤寒必见发热。
[提要]
指出太阳伤寒的主要脉证。
[释义]
(1)太阳病——首言太阳病,当包括1条的脉症状
(3)必恶寒——寒邪袭表,卫阳被束,所以病初就出现恶寒。恶寒是太阳伤寒中必有之症。
(5)呕逆——寒邪犯表,阳郁不宣,则胃失和降,故见呕逆。
(4)体痛,脉阴阳俱紧者——寒邪外束,卫阳被遏,营阴郁滞,则太阳经气运行不畅,故见身体疼痛,寸关尺三部脉均浮紧。
*本条虽未言无汗,但依营阴郁滞的病理与第2条营不内守的病理相比较,自寓无汗之意。

伤寒论讲义2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31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实用文库
  • 文件大小0 KB
  • 时间2013-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