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伤寒论讲义5.ppt


文档分类:医学/心理学 | 页数:约36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36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36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二、伤寒表实证
[学习要求]
、葛根汤证、大青龙汤证、小青龙汤证;熟悉汗法禁例。
(一)麻黄汤证
[原文]
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痛,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35)
麻黄三两,去节桂枝二两,去皮甘草一两,炙杏仁七十个, 去皮尖
上四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覆取微似汗。不须啜粥,馀如桂枝法将息。
[提要] 指出太阳伤寒证的主要表现及治疗。
[释义]
⑴头痛、发热、恶风――风寒外束,卫阳被遏,正邪交争之故。
⑵无汗――寒邪侵入太阳,腠理闭郁,营阴郁滞所致。
⑶身痛、腰痛、骨节痛――寒邪侵犯太阳经脉,经气运行不畅之故。
⑷喘――外邪犯肺,肺气失宣所致。
参照1条,3条,应有浮紧脉。
麻黄汤证(太阳伤寒)
主证:恶寒发热,无汗,头项强痛,身疼痛,骨节疼痛,喘,或呕逆,脉浮,或浮紧。
病因病机:风寒袭表,卫阳被遏,营阴郁滞,太阳经气不利,肺气闭郁。
治法:辛温发汗,宣肺平喘。
方药:麻黄汤方
方义:
麻黄――辛温发汗,宣肺平喘。
桂枝――解肌祛风,助麻黄发汗。
杏仁――宣肺降肺气,增麻黄之平喘之力。
甘草――调和诸药,且能防止大汗伤津。
方歌:七十杏仁三两麻,一甘二桂效堪夸,
喘而无汗头身痛,温覆休教粥到牙。
*麻黄的作用:发汗,平喘,利水,其作用除炮制以外,主要与其他药物的配伍有密切关系。
①配桂枝,发汗力增强。
②配杏仁,重在平喘止咳。
③配利水药,重在利水消肿。
④配石膏,清透郁热效宏。
*麻黄去节问题:去节因其部位发汗力弱的缘故。
《生药学》(徐国钧等编)里说:麻黄《节部含麻黄碱,其含量约为节间1/3》。现在多不去节使用。据病情适当增加亦可。麻黄的常用剂量为10∼20克
*麻黄汤是基础方,仲景以此方加减化裁出很多类方用于各种适应证。
①去桂枝加石膏――名麻杏石甘汤,有清热泻肺之功,治邪热壅肺,肺失清肃证。凡是肺热咳喘,有汗,无汗,肌表有热与否均可用。
②倍麻黄加石膏,姜枣,减杏仁,名大青龙汤。有外散风寒,内清郁热,治外有风寒,里有郁热证。
③麻桂同用,配温肺化饮之品,名小青龙汤,有温肺散寒,化饮镇咳的作用。治表寒里有饮所致的咳喘。但临床应用时不必拘于有无表证。凡寒饮射肺之证均可用。
④麻黄配附子细辛,名麻黄附子细辛汤;麻黄配附子甘草,名麻黄附子甘草汤,上两方均有有温经散寒,扶阳解表的功能,视寒热轻重分别用于阳虚外感证。
⑤麻黄汤去桂枝加连翘、赤小豆、生姜、大枣、梓白皮,名麻黄连翘赤小豆汤,有外解表邪,内解湿热的作用。用于外有风寒表邪,里有湿热蕴结的病证。如黄疸属阳黄,表证兼里有湿热者。
⑥麻黄加术汤,麻杏薏甘汤,均以麻黄汤化裁而来治疗湿病。
[现代临床应用]
麻黄汤具有解热,增强汗腺分泌,镇咳,祛痰,平喘,抗病毒,抗菌等作用。凡符合麻黄汤的证候及病机,可应用于以下疾病的治疗。
①呼吸系统:感冒,流感,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
②消化系统:习惯性便秘,膈肌痉挛。
③泌尿系统:急性肾炎,慢性尿道炎。
④神经、运动系统:坐骨神经痛,四肢关节疼痛等
⑤皮肤科:荨麻疹,风疹。
⑥五官科:过敏性鼻炎,急性结膜炎等。
⑦妇科:急性服腺炎,产后高热等。
[原文]
太阳病,十日以去,脉浮细而嗜卧①者,外已解也,设胸满胁痛者,与小柴胡汤;脉但浮者,与麻黄汤。(37)
[词解]
①嗜卧:嗜,喜爱之意。嗜卧,形容病人安静休养,以复体力。
[提要] 指出患太阳病日久,可能出现的三种转为转归。并提示病仍在表,仍可服麻黄汤。
[释义]
⑴太阳病,十日已去--说明患病日久,容易引起变证。
⑵脉浮细而嗜卧者,外已解也--“外已解”是指在表之邪已解,脉浮细是由浮而有力之脉转的,说明表邪已去,但正气尚未恢复之故,是为病愈之征兆。所以患者嗜卧精养。这是一种转归。
⑶设胸满胁痛者,与小柴胡汤--胸满胁痛是少阳病的主证之一,说明邪入少阳,故用小柴胡汤和解少阳。这是第二种转归。
⑷脉但浮者,与麻黄汤--以脉代证的文笔,指出了虽然患病日久,但病未有发生变化,太阳病证仍在,则仍可用麻黄汤解表,不必拘泥于患病时日。
[原文]
太阳病,脉浮紧,无汗,发热,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证仍在,此当发其汗。服药已微除①,其人发烦目瞑②,剧者必衄③,衄乃解。所以然者,阳气重④故也。麻黄汤主之(46)
[词解]
①微除:略有减轻。
②目瞑:瞑(míng),《集韵》言“瞑,目不明也”。目瞑闭目懒睁,不喜强光的刺激。
③剧者必衄:“剧”是严重之意。衄,泛指出血,此处指鼻出血。
④阳气重:在此指阳邪郁遏重之意。尤在泾说:阳气,阳中之邪气也”

伤寒论讲义5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36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实用文库
  • 文件大小0 KB
  • 时间2013-12-15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