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太阳病本证
一、中风表虚证
(一)桂枝汤证(12、13)
[原文]
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①恶寒,淅淅②恶风,翕翕③发热,鼻鸣乾呕者,桂枝汤主之④。(12)
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⑤
上五味,嗲咀⑥三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服已须臾,啜⑦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复令一时许,遍身汗出漐漐⑧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以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乃服之二三剂。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⑨、酒酪⑩、臭恶(11)等物。
[词解]
①啬啬:啬(sè),形容恶寒而畏缩状。
②淅淅:淅(x ī),形容被寒风冷雨浸淋肌肤之感觉
③翕翕:翕(xī ),形容羽毛复盖在身上温温发热。
④主之:指处方的绝对适应证。
⑤擘:擘(bò),用手分成两。
⑥嗲咀(fǔjǔ ):咀嚼的意思。引申为将药切碎。
⑦啜:啜(chuō),饮,喝,指大口渴。
⑧漐漐(zhé):小雨不辍(不断)也,形容微汗,皮肤湿润。
[提要]
论太阳中风的主证、病机、治法及方药。
⑨五辛:据《本草纲目》为大蒜、小蒜、大是大韭、胡荽、芸苔。
⑩酪:动物乳类及其制品。
(11)臭恶:指有特殊气味或不良气味的食品。
[释义]
(1)太阳中风——首官“太阳中风”四个字,当包括1条、2条的脉证。
(2)阳浮而阴弱——有两种释义。
①言病理——“阳”指卫气,风亦属阳,若素体虚弱,则卫阳亦不固,故风邪外侵,两阳相结,则卫气浮盛于外,故称之阳浮。“阴”指营阴,营虽然未病,但卫气浮盛于外,失其固摄,故营不内守而外泄,故称之为阴弱。阴弱是与浮盛的卫阳相比,相对弱的意思。
②指脉象——脉浮取为阳,沉取为阴,浮缓之脉,浮取即感脉搏动,故称阳浮,稍按之则脉搏动不足,故称阴弱。浮缓之脉,是由于卫气浮盛于外,营不内守而汗出所致。
(3)阳浮者热自发——风邪袭表,卫阳浮盛于外,与之抗争,故热自发。热自发即是发热。
(4)阴弱者汗自出——卫气不能固护营阴,则营阴不能内守而汗出。
(5)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素体卫阳不足,感受风邪,则卫阳失其温分肉,故恶寒,汗出毛孔疏松,不胜风袭,故恶风。实际上恶风与恶寒是同一个意思,只是其寒冷的轻重不同罢了。恶寒其症重,恶风其症轻。
方有执云“风动则生寒,寒生则肤栗,恶则皆恶,未有恶寒而不恶风,恶风而不恶寒也”由此可见,啬啬恶寒和淅淅恶风是互文互言。
(6)翕翕发热——言发热之轻微。翕:火炙也,团而合也,言雌之伏卵”状。上一句已言发热,此处又言发热状,可知仲景强调了中风发热比伤寒发热轻微。
(7)鼻鸣干呕者——肺主一身之气,外合皮毛,开窍于鼻。风邪袭于肌表,则肺气不宣而鼻鸣。肺气肃降,则胃气亦下降;若肺气不降,则胃气亦上逆而干呕。
(8)桂枝汤主之——证属风邪侵表,正邪相争,营卫不调,故用桂枝汤解肌祛风,调和营卫,则邪去营卫和而病愈。
[原文]
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13)
[提要]论太阳中风的主要表现和治疗。
[释义]
本条与13条相比,本条未言有“脉象”,只言“痛”,且以太阳病冠首,未言太阳中风。由此可知,凡是桂枝汤的主要临床表现,即有“发热、恶风,头痛、汗出”,的症状皆可用桂枝汤治疗。上述症状中“发热、恶寒、头痛”是太阳伤寒和太阳中风共有症状。
唯“汗出”是桂枝汤证的特有症状。而伤寒则无汗出症状。由此可知太阳伤寒和太阳中风的鉴别要点是即是汗出与否。
12条与13条相比,虽然在症状表现上有所差异,但其病机上风邪外袭,营卫不和的病机则一样。故用桂枝汤治疗。
*太阳中风证
主证:发热、恶风寒、汗出、头项强痛,或干呕,脉浮缓。
病因病机:素体虚弱,风寒外袭,以风邪为主,正邪相争,营卫不调。
治则:解肌祛风,调和营卫。
方药:桂枝汤
方解:
桂枝--辛温,发汗解表。
芍药--酸寒,和营敛阴。
伤寒论讲义3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